2022-09-5读书笔记

❤️现代宇宙科学研究证明,我们所看见的这个由时间和空间所组成的四维世界可能仅是真实的宇宙的很小一部分。况且,我们所看到的也只是这个四维世界的表面,是它的“膜”,是一个围绕着无限的多维的空间时间的泡沫。在无限的宇宙面前,我们只是一个小孩子,是宇宙这个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我们只有融入这大海中,借助其力量,我们才能获得成长和长久。

❤️当人的较深层的身心潜在力量被激发出来后,人的身心感觉及意境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进入这样一个境地,最突出的一个感觉就是人的身心意识受控了,在一定程度上不由自主了,心不求静而自静,杂念也自动消失并无从产生,此时的心意环境已使杂念妄心无处容身,所以很容易做到心专意定、纯洁无瑕。当然,大脑的灵活性暂时受到了抑制,在无事之时,在不需要的时候,人自然地不会去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会主动用脑去深入思考而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乐在其中,因为大脑要跟得上整体生命前进的步伐而被动接受调整;但当需要思考问题时还是可以从这种状态中退出的。事实上,在此时的身心状态下,人是不会舍得轻易退出来的,因为这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和享受。

❤️在新的身心意境中,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身心有了主宰和依靠,心中是踏实和坦然的;觉得身心物我密切联系在一起,身心内外皆平和、安定,不见一丝躁动的气息,感觉整个世界如此统一、有序和团结有力;自己不再孤独,因为身心都融入了这个世界的本质力量之中,真切感受到这个大自然、这个天地与自己的身心是一体的,了无分别,周围的一切与自己是如此的心息相依、休戚与共。此时人的外表是平静的,人的心思也单纯如童真一般,而人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充实、饱满的。

❤️马克思曾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善于提出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晚年的爱因斯坦总结数十年科学探索生涯的经验后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人眼向外所看到的,恰恰是自己的内心,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世界是我们心灵的影子,智者和仁者,在这个世界变化之前,就已经将它在心里改善了,所以他们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读书,不但要读出自己的心得,更要读出自己的灵感和创意来。

❤️亚里士多德说,人类需要三种知识:理论、实用、鉴别。

❤️作家周芬伶说:“我们都应该有一间屋子,放置一切欲望;也应该有一座后花园,在疲累与悲伤中,推开后门,去看清风明月、行云流水。这园子栽的是智慧树,流的是忘忧泉,开的是自在花,搭的是逍遥桥。”人生如此,修炼更是这样,人的修炼的实质在精神境界的提高和性灵的超脱、升华,抓不住这一点,也不免会走向庸碌和偏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