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童年

只有在某些很不寻常的情境下,一个人才得以重新审视对自己智识的认识,并踏上新的学习之路。——Seymour Papert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段经历,这段回忆几乎影响着我们往后的一生,甚至是我们对工作的选择、对伴侣的选择都深受其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关注这一事实,开始回顾我们的童年,回顾我们的成长。
童年的那些记忆:
第一次成为第一名
石子游戏
擅闯电视塔
被老师打
第一次成为第一名是三年级,也是第一次拿到奖状,但是当时获得结果是老师和同学都觉得我是抄的,说实话那时候我都不知道什么是抄,这时候我才发现,男孩子觉醒的确比较晚。
石子游戏给我的好处就是对于数字有了比较好的认识,从来没有学习过加减速算,但是从那以后慢慢的对数字运算有了更好的信心,这也许是我往后数学比较好的原因。
跟随不良少年擅闯电视塔,原本是去山上烤土豆的,不知道的最后怎么进了电视塔,当时候害怕半路跑了,后来还是事发被同伙出卖,去了派出所被老妈接回去的。
当年觉得老师应该是对的,但是不明缘由的打我,这就过分了,自从那次之后就再也没有叫过他老师,开始直呼全名。后来比较巧,前两年有人介绍姑娘认识,刚巧是这个老师的女儿,我当场回绝到,怕岳父打人还是算了。
这里只是举几个例子,小时候的记忆还有很多,二年级班级轮流在冬天去学校烧火炉,现在的孩子二年级连火柴都没有碰过吧,一年级,老妈不在家,一个人打算走三个小时去找老妈。
所有这些童年的种种,慢慢形成了每一个人往后的处事方式,学习的方式。
在今天这个时代,终身学习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共识,但是如何实现终身学习这不仅仅是觉悟,是我们学习的方向,是孩子学习的方向。
今天的教育方式,很多人都喜欢使用“教”的法宝,觉得自己只要教了,学生就能学会,殊不知此举极其愚蠢。
在我们教之前,每个学生都已经构建出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随着学生不断的探索,学生不断的修正自己的世界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非常明确的告诉学生唯一正确的是什么。
在《因计算机而强大》一书中说:人很少能在第一次尝试时就把所有的事情完全做对。
智力活动的进程,并不像逻辑学和学校课程设计那样,一步一步的从一个真理走向下一个。相反,过程是不断修正,也就是“调试”,才是智力活动的精髓。在编程过程中,调试是最常见的,所以少儿编程的逻辑能够很好的符合这种智力活动。
但是市场的课程虽然都会提到这种好处,但是大部分课程设计者都很好的避开的调试,让学生尽可能的一次就能完成编程。有些机构在课程设计时,觉得家长是买单者,所以课程都是冲着家长设计的,所以学生学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效果。
少儿编程不是编程,少儿编程的学习是为了我们学习其他课题时可以有个强有力的工具,而不是为了学习编程而学习。
能够让学生唤醒思考的内容,一定是足够简单和单一的,不然学生只会懵逼。
每个学生的性格和习惯都不同,所以学习编程的过程中,思维方式也会不同,所以创作内容都会不同。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从统计学来说,这符合事实。Seymour Papert 在他两岁的时候,就注定他能够成为一个数学家。
Papert 两岁时就开始熟悉汽车的各个部件,尤其是着迷于齿轮。齿轮组的旋转让他明白运转不是一个线性关系,他开始探索其中的法则,系统严格的按照法则运行。当他第一次学习二元方程(例如,3x+4y=10)时,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差速器。一旦把x和y的关系想象为齿轮,再找出他们各自的齿数,方程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种思考的方式也就是皮亚杰理论的“同化”概念。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对齿轮感兴趣,但是一定有个属于自己的“齿轮”,把它融入到自己思维方式中,让事情都变得简单。
齿轮不适合所有人,但是计算机也许可以,课程设计者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参与,这种参与方式是否真的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思考的方式。
最近听到很多同行,从过去的关注内容,关注方式,转变成机会,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证明大家都从过去获得了一些经验,正在把这种经验转换成新的可能。
成功的可能。

Seymour Papert.JPG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