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坐长途大巴,是在十八岁时,距现在也快有十个年头。虽然坐车在当时和现在来看,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对于当时刚考上大学的我而言,想象中的坐长途大巴,理应充满刺激和惊喜。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第一次大巴乘坐经历,充满了脚臭和匪夷所思的气味,这样看来,刺激和惊喜都是有的。
自从第一次乘坐大巴后,我和大巴车就开始不断地发生关系。一直到现在,至少每年乘坐两次,每次坐车都有种种想法,如果把这些想法摘记下来,肯定能写一个坐车合集。但坐了这么多年车,我却并没有记下一言半句。
这次节后回校,随身携带了丰子恺先生的《车厢社会》,翻书第一篇就是关于先生坐火车的经历,时逢我也坐车,难免将自己坐车与先生坐火车的经历拿来对比一番,结果发现,虽然交通方式不一样,但体验却惊人的相似。
先生将自己坐火车的心路历程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初乘火车时期。这一时期,因为初次体验乘火车,感受自己的身体置身于大木箱中,人未动,火车按时间点将自己送达目的地,这个过程里,可以欣赏窗外的美景,又可以在停站间隙观察形形色色的旅客,真是新奇而又有趣,乘火车在当时真是人生一件乐事。然而这个时期持续的时间很短,不久乐事就变为了苦事。
第二个时期,是经常乘坐火车时期。风景已看厌,乘火车已经变成一件让人讨厌的事情。等车时,盼车快来;车来了,盼车快到达目的地。之前欢喜万分的乘车看风景,变为一上车就拿本书来,不管不顾周围发生什么事情,将自己埋没在书里,直到到达到目的地。这个时期,形式上是在坐火车,实际上精神独立,独自呆在自己的书斋中。沉闷、疲倦和苦痛,是乘车的主旋律,这个时期,持续时间很久,直到先生中年时才截止。
第三个时期,是惯乘火车时期。这时因为乘坐次数太多,已无法改变乘车这个事实,那就逆来顺受坦然享之。结果心境发生改变后,之前看厌的东西反而萌生了新的意义来,大有“温故而知新”的意味。于是经历了乘火车为乐事,后来变成苦事,最后又变成乐事这样一个过程,真是神奇。但这个时期的“乐”,与第一时期大有不同,第一时期目之所及都是可喜可乐之事,而这个时期,所看到的大多是可惊的、可笑的,可悲的。这种可惊可笑可悲远远比埋头看书更有意味些。这时候的车厢,俨然已成为一部活的好书,这时的车厢,也成为了一个小小的车厢社会。
车厢社会里,会上演无数戏份。戏份太多,故事情节必然跌宕起伏,但看看车厢里的座位,就已全然让人大跌眼镜。有横躺的人独占一排座位的,有将行李置于座位两侧,佯装有人,有装生病而占别人座位的,有故意占座不为所动的。为了座位,人们不惜装腔,撒谎,以得一席苟安。没座的人怡然自得的享受有座之舒服,有座的人反倒被挤到过道,反倒要承受乘务以及其他人的不快。在车厢社会里,就座位而言,已让人惊叹不已。而上演的其他事情,更是保罗了社会上的所有现状。
我的乘车经历,大抵也经历了与先生类似阶段。刚开始去外省读书,乘车无外乎回家和去学校,刚离家的少女,总是欢喜的,但几年过后,就慢慢对坐车开始生厌,即使回家也没有最开始的兴致盎然,上车就是睡觉听歌看剧,工作之后,也大抵如此。可以说,正处于,先生所说的第二阶段。
先生对于自己乘车的三个时期的心境变化,亦觉得可惊可笑可悲,因为如此普通之事,竟生出如此多的感慨,可惊的是,从初乘到老乘火车,再到坐惯火车,时序的递变太快;可笑的是,乘车如此普通的事情,幼时惊觉有趣;可悲的是,对于乘火车不复感到快乐有趣,反而以观察车厢内部怪状为消遣。
而我对于自己乘车,也有可惊可悲之感,可惊的是,车厢内部的小小微型社会我从未察觉;可悲的是,我从未善用乘车这段时间,错过了太多美景。
但看完先生的这篇短文,想来此后我的坐车体验必将丰富起来,刚好和之前混混沌沌的坐车可以对比一番。到时,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