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同学曾有开玩笑地跟我讲,说她老公在钓鱼上花的钱比在她身上花的钱还要多。在我看来,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钓鱼是她老公多年来的爱好。我是觉着,若分辨一个人对一事物究竟抱多大兴趣,有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看他在这上面有多大投入。
这样,若计较起来,在跑步上我倒也有了蛮大的投入——
首先,金钱上就有不小的花费。随着跑步装备的不断升级和比赛半径的不断扩大,金钱上的花费也是越来越让人肉痛,以致呢,不得不借“以跑步的名义去旅行”或“以旅行的名义去跑步”之类的鬼话来平摊在跑步上的金钱投入。
其次,肉体上的痛苦也从未消停过。跑步虽然已有好些年,但那时从未想过要去跑马拉松。待动了跑马的念头后,开始着手马拉松训练,痛苦也就与日俱增了。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为了保证每周的跑量和每次的距离,短短的两个月间便脱落了四颗脚趾甲,那个痛啊就甭提了。
再来,跑了这些年,跑了这些路,时间上的投入就更不必说。
我敢说,当初在作出这些付出的时候我是毫不迟疑的。问题是,为什么那时会如此决绝呢?想来,原因有二:跑步本身能带来快感,此其一;其二,在体验这种快感的同时,你会发现,跑步把我从人群中区分了出来——我和他们是不同的,这时光,快感简直能让人震颤。
可如今又怎样?如今想想,尤其是六月份兰马归来,我觉着跑步是好LOW的一件事儿!
我很不好!
这种感觉让我很不好!它就像忽然之间你发现,上一秒你还心心念念着的人儿,下一秒你就不再爱了。让人难过的是,这根本就是一种身不由己的背弃,是对过去,是对自己。
糟糕的是,认知上的这种失衡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我不能承受;更糟糕的是,我甚至连试着把它解释清楚都成了万万不可能的事了;而最糟糕的是,我还无处躲藏。
尽管遭遇到这样的麻烦,但时间一到了晚上十点钟,我还是会习惯性地换上装备,冲到公路上,迈开脚步去奔跑。必然的,这时候跑起来是异常地艰难,仿佛奔跑在刚刚下过雨的柏油路面上,说湿不湿,不湿又滑。
紧随其后的就是精神上的折磨了。仿佛呼吸之间,追求、计划、意义……都被谁谁谁给剪切走了,留下的只有虚空和无望。
谁有答案?
忘记是哪本书了,那里有说乔治·萧伯纳曾受到父亲酗酒的沉重打击,但他还是尽力做到了容忍这一点,萧伯纳写道:“假如你不能摆脱家丑,你最好顺其自然。”那,跑步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我又该如何自处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失调理论描述了在困境中随遇而安的一些方法。当所面对的某种情境是消极的而且不可避免时,情况尤其如此。此时,人们会尽最大努力从认知上将情景所带来的不愉快减少到最低程度。
在我将近来跑步带给我的不愉快减少到最低程度的过程中,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和他的需求层次理论就帮上了大忙。
1.生理的层次
“机体在趋向于呆滞、懒惰和懈怠的同时,还有对活动刺激和兴奋的需要。”对此,尽管马斯洛说他也不知道应如何解释,但这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在这应当指出的是——
第一,生理层面对活动刺激和兴奋的需要是相对独立的,而并非彻底独立。譬如,一个认为自己想跑步的人也许实际上更多的是寻求安慰或依赖,而不是在寻求多巴胺或内啡肽。因为,他完全有可能通过其他活动,如攀岩、游泳等来部分地满足需要。
第二,究竟是用跑步还是游泳或其他活动来满足需要,要依具体活动对生理唤醒的程度而定。也就是说,你越是觉着哪项活动有格调,那,这项活动在你生理上的唤醒程度就越高,你也就越有可能选择这项活动。
2.安全的层次
如果对跑步的需要在生理层面上相对充分地得到了唤醒,接着就会上升到另一个新的层面,我们可以把它们大致归纳为安全层面的需要——远离疾病困扰的需要、对健壮体格的需要、对成为保护者需具备的实力的需要、对完美身型的需要……。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体弱多病的人和多愁善感的人来更有效地获得我们普通人在安全层面上对跑步的理解。因为,在他们身上,这些安全层面的需要要简单、明显得多。
体弱多病的人和多愁善感的人对于威胁或者危险的反应更为明显,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根本不敢怠慢这个反应,而我们普通人却学会不惜代价无视它。
3.归属和爱的层次
如果在生理层面得到了唤醒,安全层面也得到了满足,那么,在爱、感情和归属层面上,跑步的需要也就会产生。
爱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和接受。如果这不能得到满足,个人会空前强烈地感到缺乏知己和认同。这样的一个人会渴望加入跑步社群,同跑者建立一种关系,在团体中有一个位置,他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着。
他将希望获得一个位置,胜过希望获得世间任何其他东西,甚至怠慢工作刷各种跑步社群,他根本意识不到:当他失业的时候,他就会把跑步看得不现实、不必需和不重要了。
4.自尊层次
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即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
跑步是找到自尊的极好工具,尤其是当“马拉松”和“跑者”这两张标签加身,那种感觉真的挺不错。
不过问题也是有的,那就是,一旦跑步成绩长久地没有突破,自尊需要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这些感觉又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甚至产生神经症倾向。
有人可能会讲了,跑步不就是个爱好么,犯得着这样争胜?“竞争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都想抢在别人前边。”村上春树说的比较含蓄。这若换成通俗的说法,那就是,孙子才不想赢呢!
5.自我实现层次
即使上面所有层面上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我们仍然可以预期新的不满足和不安又将迅速地发展起来,除非个人正在从事着自己所适合干的事情,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这一需要出现在自我实现的层面上。
“自我实现”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那么,对于跑者来说,“自我实现”又意味着什么呢?对于跑者,尤其是像我这样业余的,“自我实现”意味着,在奔跑的道路上,自己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
但在跑步已成全民狂欢的当下,出现“跑步+”之类的概念也是分分钟的事儿,试图借跑步让自己越来越独特显然是非常之困难的事了。这对严肃跑者来说,是个不忍直视的灾难。
想来,这或许正是像我这样的跑者会突然觉着跑步很LOW的最大原因。不过好的是,撇开跑步,我们还有越野、骑行、游泳、铁三……大不了,挨个着轮回。
一点说明
说到跑步很LOW这档子事儿,必然会引起这样的疑问:什么才是不LOW的呢?这个问题保留着,因为没有人知道终极的人性是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什么决定着人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