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隻魚
会议厅里开了暖气,热乎乎的气流充斥了整个房间,省里来的专家还在侃侃而谈,很多人几乎都低着头,有的双眼迷离,昏昏欲睡;有的神情呆滞,思绪已经飘至九霄云外。有的低头,偷偷玩着手机。
像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止一次了,专家在台上精神抖擞,唾沫横飞,可是下面听的人呢,都无精打采,仿佛听着催眠曲。这并不是听的人不够认真,而是,专家讲的内容,已经是N次听到了,现在总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稿走天下”,听来听去,全都是几年前的东西。
曾经有个市里的活动,市里有位幼教界的老专家做了个专题报告。可是两年以后,我们有骨干教师去上海参加一个培训,那个培训班邀请了几个特级教师来压轴,其中一个专家就是咱市里的那位,而且讲的内容还是跟两年前那次一模一样,可见,这次培训的价值可想而知。就像你出国买了一批外国的特色纪念品,连背带拖辗转折腾回国以后,却穆然发现所谓的工艺品的不起眼一角竟然刻着“MADE YIN CHINA”。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业内是屡有发生,已不稀奇。单位出资派老师去外省提升培训,但是很多时候培训机构给老师呈现的,并不是新鲜好吃的营养大餐,而往往炒着昨日已凉透的冷饭残羹。但是培训所缴纳的费用,车费、住宿费、餐费、培训费、材料费、参观费,零零总总加起来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这几年都在水涨船高。
眼前的这位专家仍在侃侃而谈,对他来说,每一分钟都意味着都是人民币,而对于听的人,却是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讲真,专家属于幽默风趣类型,举着跟我们的专业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一些例子虽能逗的人捧腹大笑。可是,我们不是来看你个人脱口秀,而是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来,你天马行空的思路,虽然看似只不过翻滚了几个筋斗,但是已经跟我们需要的,已经距离十万八千里之遥了。
请这个专家来讲课,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据说忙得很,从一个月前就开始预约了,因为专家的时间都是非常金贵的,分分秒秒都在赚钱。每次请来就是那么词不达意的扯上一通,几千块讲课费就轻轻松松收入囊中,名正又言顺。而且很多学校都是乐此不疲,因为学校的培训费是可以公家报销的,教育局的培训费是上面拨的,局长校长的目的是按计划用完这笔培训费就可以。一次讲座结束后,我在领导的空间上看到她写着这样一句说说——XX的讲座,接地气的讲座。但是,我跟老师们私聊的时候,她们都直言不讳的说听不懂,没有什么营养可以汲取。我不禁怀疑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是不是资质太差而悟性不高?为什么这个专家的讲座在我们听来毫无价值可取,而领导却认为高大上?
其实,近些年来,很少能听到那些让人听来激动人心、心潮澎湃的有营养的东西了。很多时候我们都走入了《皇帝的新衣》那种循环模式了,学校是皇帝,他想请来省级甚至全国最有名的专家来讲课,这样就是体现学校的知名度,高大上,就像需求一件最最华丽的衣裳来装扮点缀自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是招来的培训机构却就像一个骗子,他们邀请了几个稍有点知名度的专家来装点门面,然后打着培训的旗号四处招摇撞骗。稍微动动嘴皮子或者展示那么一两节活动课,就收入上万,其一位成员所缴纳的费用足可以超一张演唱会门票。
但是专家毕竟不是歌星,歌星可以在个人演唱会上老歌新歌随便唱,大家都喜闻乐见,乐此不疲,而且越经典的曲目越爱听,百听不厌。而且能与心目中的明星近距离,这钱,花得值。可是专家就不一样了,您的专业是跟教育挂钩的,中国的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变迁,我们要听的,是您对目前教育的一些新理念的解读、新的思想觉悟和新的理解把握。而不是请您来闲聊侃大山的,更不是让您来翻炒几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的,那是没有什么营养的东西,不要也罢。
现在网络上很多人都习惯把“专家”称作是“砖家”,其鄙弃之意显而易见。专家专家,毋庸质疑,最起码得是在一个领域内“术业有专攻”,要对得起“专家”这个“专”字,更要对得起自己的业界良心。
如此,亲爱的砖家同志,收好您的“砖”吧,化“砖”为“专”,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聆听到您真正接地气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