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出版于1997年,什么时候买的已无从知晓。不过可以确定我看过,因为在一些句子下有划线,没看完也可以确定,因为即使现在来看,也是非常艰难。
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尼克·亚当斯故事集》,另外就是《老人与海》。我所谓的读之艰难是前者。
从形式上看,以尼克·亚当斯为主角的故事应该不难读懂,都是短篇,大多以对话为主,以海明威的简洁手法,读这些小故事应该是很轻松的。
但,我进入不了那些故事情境,感觉与之有特别大的隔阂。这就是我越来越觉得读一本书,了解作者很重要,特别是那些带有明显自传性质的书。
比如杜拉斯的《情人》。因为梁家辉演的同名电影,这部小说真是红透了天。可我始终不明白,作者在书中写女主人公的母亲哥哥的情节甚至要大于与男主人公在一起的情节。而她的家庭生活在我看来简直不知所云。直到看过《爱、谎言与写作——杜拉斯影像记》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就是作者原本的生活。
尼克·亚当斯的故事大多也脱胎于海明威的自身经历。海明威小时候,父亲教会他打猎和钓鱼,这对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尼克·亚当斯的故事中,不管是幼年,还是成年以后,故事大多发生在河边、湖边,经常开头不久就会看到或钓到一条大鳟鱼。每到此时,就会在心底抓狂:OMG!又来了!我不懂打猎,不会钓鱼,更不知鳟鱼是个神马,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在这种状况下,即使一个小短篇,也要硬着头皮去读,读完也犹如处云雾之中。
重点是《老人与海》。这次还真是“反刍”了。印象中老人在捕鱼过程中要与狂风暴雨搏斗的,事实是没有。印象中老人没有遇见鲨鱼,事实是有。印象中最后老人满载而归,事实是归来时老人一无所有。认真把老人在海上的时间点理理顺,如“过了四个钟头”、“太阳落下去”、“天亮前不久”、“黎明前这一阵子”、“等太阳升高了些”、“到了晌午”、“擦黑那阵子”、“这时候天黑了”、“太阳第三次冉冉升起”等等,学习一下作者如何描写老人孤独地漂在海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他的精力,他的心理,他的猎物,都在如何变化。稍后,鲨鱼来袭,每次数量不同,老人与之搏斗的方式不同,它们也吃掉了猎物的不同部位。这些写作的基本技巧以前是不会去关注的。
读完《老人与海》,猛然感觉自己喜欢上了这种简单简洁的写作方式,再回头看那些尼克的小故事,真的挺有趣。打猎捕鱼,在尼克是游戏,在老人是谋生,我只是旁观者。
“人不是生来要给打垮的,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这是《老人与海》想要传递的主题。桑提亚哥的猎物最后只剩了一副骨架,但他没有被打垮。海明威的自杀是不是也在自证,为了不被打垮,就先自我消灭。
以“硬汉”示人的海明威,很难想象他的结局。就像人们难以理解幸福的女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结局一样。于是有国人猜测,因为有孔孟与老庄,中国人进可居庙堂之高,退可处江湖之远。而外国人只有退至自杀或者精神病院。姑且一听吧。
读完小说,顺便把同名电影也一并收了。斯宾塞·屈赛主演的1958年版。年代久远,观感不好。也是当时的技术所限,电影呈现的与读小说时的感觉有差别。台词基本都是海明威的,没有惊艳之感。倒是八卦出斯宾塞·屈赛和凯瑟琳·赫本的关系,不禁在心里爆了句粗口。
2016-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