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都热衷于文字变现,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作家也要生活吃饭,但各行可业都可以见效快点,唯有写作急之不得。
我认为写作最划算的当属写小说,小说也是最受欢迎的文体。小说这种文体,你不用担心没人看,那些电影、电视剧好多都是以小说为蓝本的进行改编的。
《活着》那本书据说卖了2000万册。这是莫言在一次座谈会上透露出来的。你算算,假如一本书作家余华拿到五块钱,就是一个亿。这还不算盗版的,还不包括出售影视版权和网络版权所得。余华这一本才十六万字的小说够他吃几辈的,而且版权是作者身后五十年。
因此,我说写小说是最划算的一件事情,假如一个人用十年写出一本好小说,比你这十年内种庄稼、打工都划算得多。当然前提是这十年内你得养活自己。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然,提笔写文章的人谈论金钱未免有些庸俗,那我们就谈谈如何写小说。
写小说应该是写作中的高超艺术。能把小说写好,你就成了用文字工作的匠人。一些名家写到最后都去写小说了。
这并不是说其他文体就好写,只是说小说比其他文体格外的难写些。它不仅要求作者具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功底,还要有很强的编写故事导演剧情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做到我手写我心、心手一致只是个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编故事导演故事的能力。
心手一致是可以经过长时间的写作锻炼出来的,是可以达到的,唯有这编故事的能力就需要胸中有风云了。
我们知道,文学是人学,人是这个世间最复杂的动物。要把小说编得有声有色,是需要些人生的阅历做基础的。
没有人生的阅历的年轻人也能写出来小说,但难逃肤浅,缺乏深度。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如果没有一定的经历能写出来吗?有些东西事物就没有见过,想都想不出来。又怎么能写出来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位作家说:七十岁的人写童年那是童心,十七岁的人写七十岁的人,那是模仿和揣测。
我们知道,小说主要是塑造人物的,情节是为塑造人物个性服务的,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空间的。
作者在构思小说时,已为情节的发展编写了大纲,大纲只是情节发展的具体方向。
具体的细节,是在写作过程中随机产生的。一部作品在完成之前作者也不知道他的具体细节是什么。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要进入一种入静状态,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积累的知识阅历和想象能力都要充分调动起来。只有这样,作者的意识才能像涓涓细流一样,绵绵不绝。
入静状态下,有时会灵感乍现,会出现令作者本人也意想不到的写作效果。
这种状态下写出来的文字,会有一种很强的文脉,所谓文脉就是文气,文章的气势,也是思维意识的延续。
这种情况只有在写自己最熟悉或者构思最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出现。
在写作中往往会出现梗塞写不下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多是因为对作品中的人物个性的把握还不够成熟,或者是情节的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脱离了创作的初衷。
这两种情况会造成写不下去的现象。当出现写不下去的情况时,就要坐下来或者走出去一个人散散步,静静的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要把思路理清,把人物的心理分析透彻。
在构思情节时要注意把握一点,那就是情节的发展,一定要合情合理,符合逻辑,否则就成了瞎编乱造。
从人物的个性心理思考如何把情节往合情合理上去发展,你的思路就会开阔。
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要尽量把情节的发展制造得意外些,营造出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即合情合理又意料之外。
这一点我本人有些体会。在我正在写的一部小说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后生跪着一位老人,向她求情,请求她答应她的外孙女嫁给他。这个情节符合最初的构想。
那么问题来了,老人如何面对这个后生呢,也就是说,面对后生向他的请求,会如何反应呢?写到这里,我写不下去了。
我只能往合情合理上面思想:老人经过思想斗争一定会顺水推舟,不再干涉年轻人的婚恋问题,从而成全年轻人,但她又不好直接说明,如何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呢?终于我灵机一动,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老人嗔怒道:你跪在这里干嘛?起来,回去,找个媒人过来说话。
然后本段故事告一段落,本章到此戛然而止。
当我写出这句话时,我不禁为自己脑海里灵光一乍而拍案叫绝。这一句话可以说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而以此为本章结束又留有余味,给人造成一种悬念。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知道情节的发展在于冲突和矛盾。一个冲突套着一个冲突,一个矛盾套着一个矛盾。要学会使用连环套,一环套一环,然后剥茧抽丝,一环套一环地去解决矛盾,解开矛盾冲突上的每一个结,从而推动情节往纵深发展。
写小说就是要不停的制造冲突,冲突,冲突。所谓冲突,就是主人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矛盾和痛苦,就是人生所有不如意事项。当然,冲突也包括人物的心理冲突。
这中间一定要夹杂一些轻松的段落。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样,舒缓一阵后接着就是激流澎拜,给人以震撼。
张爱玲说的写小说就是给自己找麻烦。这里的麻烦就是冲突,就是矛盾,我们在作品中,是给主人公制造麻烦,当然,这个麻烦也是给作者本人制造的,麻烦出来之后,一定要想法解决麻烦。
解决麻烦的过程就是情节,从而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可读性。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制造了许多麻烦,制造了冲突,怎么才能消除这些麻烦,缓和这些冲突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的经验和感受是要自圆其说,因为作者是导演,要导得圆满,就要自圆其说。一部小说犹如一个理论学说一样,理论学说的特点是自成体系,要圆满,让人攻不破,做到滴水不漏。
如果被别人攻破了就不能成为学说了,理论也站不住脚 了。小说也是这样,如果故事编得不圆满,漏洞百出,不合逻辑,不合情理,那同样也是站不住脚 的。
我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一个人说谎编瞎话,要编得圆满编得合情合理些,别让人看出来就是高手。比喻不太恰当,道理是一样的。
小说中的自圆其说就是作者自己制造的麻烦,自己想办法 解决。解决的办法有很多,条条大路通北京,但用巧是最易出戏剧效果的。用巧就是巧合。当然,这个巧合也是要合情合理的,巧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所以,我们有时候常会听到不巧不成书的说法。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常说一部小说比较生动,那么什么生动呢?
我认为生动就是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活灵活现,语言通俗富于表现力。
要做到这一点,的确是不容易的。不仅需要很强的文字功底,还需要很强的构思故事的能力。
写作者,要像导演一样导出一幕幕精彩的桥段。但是不管故事怎样曲折离奇,桥段如何精彩,有一点一定要牢记,那就是情节的发展必须合乎逻辑,必须合情合理,哪怕是荒诞不经的神话小说,科幻小说也是如此,也不是瞎编乱造的,也要合乎情理,合乎逻辑才行。
一部小说,要给人一种真实感,那么如何才能给人一种真实感呢?这里边有一个秘诀,那就是情节是虚构的,细节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用真实的细节串出虚构的故事情节。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情节是假的,细节都是真的。这就是我们看名家名著,感觉比较真实的秘诀。
至于我看到有的文章反复强调多用动词,少用副词,这些都是术,是文字基本功,不是道,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用你手中的笔讲述你心中的故事,为你的读者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场景和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从而让你的读者,能从你的作品中愉悦身心,增长见识,从阅读中获得一种真善美的情感体验。
这大概是用文字写作的人应该不懈的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