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稍微多看了几本书,其实也并没有太多时间,倒是实验了一下快速阅读,还真的比起之前速度提升了许多,也许只是因为这期小说居多所以才得以轻松地实现加速。就算是抱着好奇心也很想试试这个方法,在提升阅读速度的同时还能保证对内容或知识的吸收质量,想必对于爱看书却时间不够充足的人来说是件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如果真的能磨炼好这项技能,可以花同样的时间去多看几本书,想一想这感觉还是很棒的。所以今年的阅读计划是比去年多看一些书,而且看得更好!
第十年的情人节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以为东野又出新长篇了,结果翻开又是一本短篇集,真是感叹最近与短篇如此有缘。看完之后感觉相比于伊坂的短篇,略逊色,只有第二个故事让人眼前一亮,于是也因此明白了为何这本翻译版的书名会叫做《第十一年的情人节》了。查过原版的书名,中文译来应该叫做《出色的日本人》,但只有在看了所有故事之后才能感受到与这个名字的关联,也正是看了所有的故事之后才感叹这个名字确实十分恰当,升华了每一个故事,且这才是作者写这些故事真正的意图。于是关于这本书的名字有个不得其解的玩味之想法,不知道中文翻译版重新改过的书名是否仅依往常惯例,简单抽取了其中最棒的故事的标题作为书名来推介,还是因为原版书名翻译过来会有引起争议之嫌才不得已更换书名,总之于我而言这又是一处品书的乐趣。我认为对于小说集来说,为何会将几个毫无关联的故事组成一本书,定是有作者的理由,而且书名是整本书的提炼,随意拎出一个故事作为主打来命名实在是草率之举,对于理解内容和作者的意图都是有妨碍的。我想但凡是有着特别讲究的书名的小说集,内容一定差不到哪儿去。
京都古书店风景
当初在逛书店的时候偶然瞥到了这本书,一是觉得装订好看,二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书店的故事,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只是过了大概有一年的时间才翻开这本书来看,真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实在买来的当下翻看两页后有点不知道该怎么读下去的感觉,大概是因为作者的用词稍有讲究,有点似颇有年纪的学者的写作用语,与时下年轻作者几乎大白话的风格大相径庭,所以一开始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而当一年之后突然又爆发起对这本书的兴趣时,顿时就被吸引住,工作之余间断着用了两天就把它品味了一遍。为何要用品味这个词,是因为只有它才形容我当时读这本书的真感受。说起这本书的写作年份其实与现在距离并不久远,但是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就像穿越回了很久之前的年代,通过旧书店这一窗口看尽了长至几百年来的京都之繁荣兴衰,与书店老板们悠闲的聊着旧时轶事实在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只有通过这些历史见证者的表述才能深刻体会到历史带来的奇妙感受,也就是读着这本书,我闻到了文化传承的气息。因为自己当初没能实现去日本留学的愿望,所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宽慰,让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我想去的地方的味道。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
上个月终于如愿以偿的买了这套知心书系列,这本书的名字最让我好奇,于是便先拿起了它。在这本书里学到了一个新名词“资优者”,虽然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个词,但是有一些关于它的概念似乎很早就略有耳闻,对于这个名词,它是在法国学者间这样称呼或者以其他形式被他国作者所表述,在还没有详查之前尚不得而知。书中总结的所谓资优者这一类人群的不普通之处是很有意思的,作者对于他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加以主要说明,我在此抱有的疑问是,这些人是否真的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样脆弱和容易遇到问题呢?作者对此的解释是很多人尚且不自知,所以很多资优者是还未站出来为自己发声的,但其中很多问题是全人类都可能会遇到的,并不具有特殊性,甚至在我自己身上都能套用,难道说我也是个潜在的资优者么?我认为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如果是以头脑思维方式作为区分,仔细点观察其实就能发现生活中比比皆是那些与自己思维不大一样的人,在工作中就经常显现出这些例证,但问题其实并没有书中所说的那么严重,甚至在很多社会中,人们并不会对与自己思维方式不同的人投以异样的眼光和给予不平等的待遇。按照下书《启动大脑》的作者东尼·博赞的观点来说,现在的人们就应该以树状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这才符合我们人类大脑的自然生理结构,而我认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说不定作者所说的资优者其实是一些已经天生具备了以符合自然的大脑构造的方式来进行思考的能力的人群,他们生活不如意可能是由于尚且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黑色皮箱
好久没有看到本格推理的长篇小说了,在思考这本书最关键的谜题的时,甚至在纸上画了图也还是没能解开谜团。但真正的答案其实根本就不在我所思考的线上,也正如书中的主角一样,从一开始就被引入到了错误的分析之中,本书最妙的恐怕就是这种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的发展了。作为战后不久的年代的作品,我觉得这个故事是很棒的,其中有一些关于那个年代的真实描写,恐怕现在都是已经看不到了的光景。关于主人公和旧爱之间的发展,恐怕也是充分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日本人的爱情观,两人并没有结果的结局反而挺让人满意。虽然推理故事的重点在于破解作案手法,但是手法之外的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部作品里实在是很难称凶手为凶手,人性与善恶的较量模糊了司法的界线,他的死恐怕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了。
启动大脑
我很好奇有多少人会相信这本书中所倡导的做法,并且去实践,看起来似乎是那种说起来很好听,但实际却颇为忽悠人的观点,想必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吧。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自古就有这种名言,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 ,有人敢于提出这种强化自身能力的想法并且加以推广还是很可贵的。在国内似乎了解到作者全面的观点的人只是小圈子,只有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被一些商务人士所应用到工作中。近来随着最强大脑节目的热播,很多人才真的意识到原来人确实有办法强化自身,但依然还是有非常多的人确信这些脑力达人是天赋秉异。在学习了心理学大脑神经系统和生理结构的相关知识之后,再来对照这本书里作者所介绍的大脑功能来看,确实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并且人类大脑能力的可发展性和退化性已经被实验所证实。当然要本着理性来对待书中所允诺的美好能力,应该认识到作者所介绍的训练方法并不是一个快速获得的捷径,这是需要付出一定时间和精力的过程,至于最后你的大脑有没有被成功的启动,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了。
快速阅读
读完启动大脑一书,我翻开了这本快速阅读,这也是我最想培养的一项能力,目的很简单,就是花一样的时间,读更多的书。相对来说我看书的速度应该是处于一般人群的中上水平,工作之余用来看书的时间所剩不多,一个月大概看4,5本。当初仔细读过的地方事后还是会因为不够重要而被大脑自动遗忘,所以我就有了为什么当初还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关注不必要的信息的疑问。一直以来都想提高阅读速度,但是却怕因此而降低了读书的质量,如何采取一种既能减少时间又能充分获取到信息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然后我就遇到了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虽说我在阅读此书的同时照着所给的训练试验过,但是短期内并不会带来显而易见的改变,所以毫无疑问的是,即使有了科学的方法,还是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掌握这项技能,这跟学习所有熟能生巧的技能是一样的,当你掌握了它并且能运用自如的时候,才能看到显而易见的改变。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一本书都可以是一种提升阅读速度的训练。虽说书中测试结果不是很理想,但在下面两本书的阅读中,我的速度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日文原版书的提升几乎快要翻倍,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拼布娃娃
据说这本书是作者的处女作,可以关注一下。不过我实在是不太懂英国人的幽默,对话里出现的各种嘲讽式的幽默我都觉得跟剧情没有什么关联,一到对话就有种你们能不能好好说话的心理呐喊。如别的读者评论的那样,这本小说的配角反而比较出彩,谜团不是主角解开的小说恐怕也为数不多,主角亦正亦邪的描写也让本书有些与众不同。整体来说,还是有待提高的,推理的顺理成章和思考升华的不够顺畅都存在漏洞,要让读者信服又能表达出社会含义的作品还真是不那么容易。
秘密[原版]
每次翻开原版小说都需要给自己做一个心理建设,这次是抱着一边看故事一边训练的想法完成这本书的。不得不感叹东野略带奇幻的小说类型还是很棒的,这种加入一点点不可解元素和谜题,再通过对日常的人物心理描写来推动故事发展的手法,在多年之后的《解忧杂货店》和《时生》中也是可以发现的,可谓是在推理之外一大特色。大概因为是早年的作品,书中关于谜题的部分其实略显单薄,但衫田夫妇间的心理变化和发展真是非常出彩。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夫妻在初次约会的地点告别,最精彩的一幕是平介发现妻子的伪装之后对女婿的那一番话。男主角从头到尾都在备受折磨,也真是让人唏嘘,他的善良和坦然放手是相辅相成的,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还看了这部故事的翻拍电影,虽然电影也不错,但还是读原著更能体会到人物渐行渐远的关系发展和纠结的心情。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可以称为经典之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