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便出现了一种测湿仪器——天平式湿度计,它比国外早1500多年,直到15世纪达芬奇所设计的湿度计的出现,才弥补了这一遗憾。
那么湿度计是什么样子,又有什么作用呢?在《淮南子》一书中曾对此有过记载,说明了用羽毛、木炭测湿以预测降雨的实例:“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并指出了其测湿的原理。因炭吸湿性强,也易蒸发,极易随空气大小而产生重量变化,“燥,故炭轻;湿,故炭重”。但羽毛或土的重量受温度影响的可能性较小,可以说保持不变。把羽毛或土和炭在一定时间内悬挂在天平的两端,使之处于平衡状态,当湿度发生变化时,炭随湿度大小而产生重量变化,而羽毛或土不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天平失去平衡,而由天平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得知湿度的大小。这便是当时湿度计的原理运行机制,而它的作用是用于测雨。
湿度计的产生自有其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缺陷,由此便又经过了后世的不断完善与补充,直到明清时期,我国又有了鹿筋式测湿计。用长两尺的鹿肠线夹在架子顶端,下面设有指针圆盘,空气的湿度变化,会导致圆盘转动,因此可以精确得出湿度!以后来西方学者的说法,这种湿度计,就是现代湿度计的雏形。
我国先民在劳动中总结生活经验,用自己无穷的的智慧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利于劳作和指导农事的气象仪器,而湿度计的产生和运用只是万中之一,其他的各类测量气象、天体、水利等的仪器更是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一一言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关于此类的内容,相信一定会被中国先民的智慧所折服或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