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因为题目,刚开始翻了十几页,搁那儿……一天晚上没有睡意之后,就开始读,读了几个小故事之后觉得太吻合我们低年级的娃儿了,所以当晚就把这本书拿下了。这也是我读书最快的一次。
家庭和学校之间紧密联系的就是我们的宝贝疙瘩了,所以才会密切上心。这本书也很符合我们低年级老师的阅读,可以找到开学初遇到的共同问题,也可能不能根治每个孩子的问题,但是最起码我们能了解到孩子们的内心或者该如何通过家校配合。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学校教育也应该达到如此,更完美了。)
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都会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自行修正和改善。
借阅读来帮助孩子进行情绪调整,是改变孩子爱哭,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最佳路径。(爱阅读的小孩儿本性一定不会很坏。随着故事的深入,英雄式的人物会净化孩子的内心。)
处理孩子的问题,老师既要“敏感”,有时又要“迟钝”。(敏感是从孩子的语言中敏锐捕捉到教育的契机;迟钝即对孩子的语言不能立刻进行简单的评价。)
没有规则的自由,容易让孩子养成散漫、骄横的性格。真正的自由,一定是要建立在规则之上的。违反规则的话,要受到惩罚。
对孩子的阅读投资的价值是无法用价格衡量的。
孩子将来总会有自己的生活,如果现在限制和要求太多,那等她独自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她判断事物的标准,审视这个世界的角度,都会失去自己的个性。这样的话,孩子的发展会受到限制。(孩子没有自我的判断,总是会询问,妈妈你觉得呢,你说选哪个?)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个人自我教育能力的不断完善。老师和父母都要认清自己是一个协助者、督促者。老师应该尽力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汇聚更多可以带给孩子营养的东西。(老师和父母不能让自己高高在上,成为一个权威者。)
在父母的世界里,孩子应该只是一部分。(父母的世界里不能觉得除了孩子,其他什么事情都不重要,过度的关注孩子会导致父母自身的焦虑,从而影响到孩子。)
孩子的特质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和天分自然也各不相同。作为老师,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创造机会,让孩子表现自己,展示出与众不同的那一面。鼓励孩子,让他在不断巩固自信心的基础上,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两个人会完全相同。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
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不要先入为主,用有色眼镜看他们。
只有父母开始关注重视孩子了,孩子的自信才能被唤醒;孩子有自信了,才真正有希望!(这个建议给对孩子不管不问的家人。)
工作的成功并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可是我觉得很难两者完美兼顾。)
急功近利不仅不符合教育的规律,更不是教育应该有的状态。
简单的重复,没有智力挑战成分的学业只能是一种负担,只能阻碍孩子的智力发展。(回想每天晚上布置的作业就是一种重复的。)
大家是同学,如果谁遇到了困难,大家都要帮助他,而不是嘲笑他、指责他。(这个问题是下学期最重要的班规)
老师和父母,是因为孩子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方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首先要明白父母的苦心,同时也要让父母了解自己的苦衷。老师和父母之间坦诚最重要。
老师如果没有基本的哲学素养,就很容易被孩子们五花八门的问题击得“溃不成军”。
孩子不是天生喜欢读书,也不是天生不喜欢读书。让孩子爱上阅读,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当如书写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说,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原则和目标这条主线必须清晰。
面对不太能够理解阅读对于孩子重要性的父母,老师要做的,不是一味抱怨或者简单放弃,而是不断把孩子因为阅读得到的改变和收获慢慢带给他们,让他们改变旧的观念。
这一切的努力,最终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只有让全班的同学都成为爱阅读的孩子,班级才会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选取的内容大多是从老师自身出发较多,这样可以产生内省,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位,督促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老师的不断学习,不断阅读才能带领好孩子们寻找更高层次的需求,追求更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