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来去学校看看昨晚一位妈妈央求我去看的“疑似多动症”孩子。走进教室其他学生都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大声读书,而这个孩子居然还没来!
我带着好奇和两位课任老师聊起来,老师反映这个孩子早上经常起不来,起床要拖;来了学校也是很不好,一直无精打采的样子,要么打瞌睡要么手里拿着东西在玩,东西被老师收了他也可以指甲剥剥,反正做作业无比痛苦。我也有了解孩子爸妈的一些情况包括父母关系、生产方式、教养模式。于是有了初步判断:入学前孩子的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养成。孩子是对学习产生了倦怠情绪,长期的生活方式不良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业进步,又因为一开始没有得法,孩子的学习基础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
刚想走,孩子来了!无精打采地放下书包,坐上位置。感觉他的生命状态好低好低。老师让他站到我面前来,我俯身微笑问他:“早饭吃了吗?”“昨晚几点睡的?”“是不是经常舔嘴巴?”孩子很流畅地回答我,看得出来我对他生活上的关心让他拉进了与我的距离。
“你最喜欢什么呢?”“我最喜欢骑自行车打篮球!还喜欢拼装积木!”“那你的乐高一定玩得很好吧?”“嗯!”孩子的眼神一下子亮了!感觉就是焰火瞬间点燃的光采!哇!又是一个动觉型孩子!
因为时间关系,我也没有多逗留,只让班主任老师请孩子妈妈来与我面聊。
我一路走一路想起好多好多这样的孩子,都是一到三年级的男孩女孩,都是父母认为有多动症甚至已经被精神科医生判了是多动症的孩子。但是他们与我聊天后,普遍有一个现象,孩子的聆听能力与互动模式会突然好起来,尤其是他们都喜欢运动,看电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会很专注。陪在一边的妈妈会发现咨询中的孩子好像变了一个人,由一开始的消极自卑到充满喜悦与活力。于是妈妈会改观:我的孩子没有问题,他(她)只是天赋特征与我不同。
我一般会请妈妈去观察我和孩子的互动模式和创设的沟通环境,他们发现了我跟他们聊天时孩子特别轻松特别愿意做真实的自己,孩子很愿意敞开心扉,尤其是聊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孩子的眼神都会发光发亮。
于是,父母的自省开始产生:是我们的评判标准和教养模式产生了问题,因为我们用的是符合自己标准的而不是适合孩子天性的教养方式;再往里挖就挖到父母对孩子的生命特征和阶段认知特征与生长规律一无所知了,这样无知无觉的状态加上自以为是的教养模式,对孩子更多的就是摧残:“你怎么那么不听话?!”“你怎么那么笨?!”“你一定有多动症!”(而且最近两年家长认为孩子有抑郁症和多动症的比率有所上升,真不知道该庆幸还是悲哀);再挖下去就会发现父母的无知无法外加无奈极大程度地加速了孩子问题症状的发展……
由于无知带来的担心成了一种诅咒!源于父母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担心正用自己独特而杀伤力巨大的力量日益折磨着孩子:“怎么又不听话啊?!你这个样子将来怎么生活啊?”“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没有好工作怎么办?”“怎么这次又没考好啊?”等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正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原本具足的天赋潜能。他们的注意力只看到孩子行为的表面,他们的精力也全部放在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与分数上,却忽略了造成这些外在问题的内心深层的因素……
一路思绪万千,想想自己也是从三无家长(无知无法无奈)成长起来的,更加深信:要改变自己的这些担心唯有学习,在学习中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特征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在生活中持久观察践行教育理论与方法;真正开始关注孩子的心智模式与心理重建,才能把自己的担心改成关心和信心。关心是一种有形的保护,信心是一种无形的保佑。相信是给孩子传递一种力量,平和是赋予孩子的最美好礼物。
但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不要再把养育孩子当成一种苦差当成一种惩罚,而是借由孩子的成长来再次成长我们自己!懂孩子才能让孩子的生命焕发光彩。让我们一起来重新发现孩子!发现孩子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彩!如此,我们才能在陪伴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收获一份又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