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一步推行“双减”政策以及《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关于科学教育新的诉求在不断产生,并逐渐走向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其中,在助推“双减”的落地过程中,提升科学教育的创新和发挥主力军作用,已然成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和工作抓手。
如今,2023年过半。国家、社会、学校等多层面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以科学+教育深度融合为路径,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断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提升。
首先梳理一下关于科学教育政策不断深入的路径——
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双减”中要在教育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2023年2月2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主持召开党组会,强调要加强中小学科普和科学精神培育。指导各地各中小学广泛开展课内外科普教育活动,切实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着手研制中小学科学教育急需的装备标准,切实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
2023年5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会议一致通过。在中国上海设立教科文组织STEM教育一类机构的决议。STEM教育被认为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此次教科文组织STEM教育一类机构的设立,体现了STEM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意义,也意味着中国的STEM教育将与国际接轨。
2023年5月26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2023年5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2023年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要求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2023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六一”国际儿童节快乐。习近平指出,科学实验课,是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探索未知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
科学教育政策的推出意味着一个中国式科学教育新体系已经呼之欲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体系:
大在“布局”。遵循的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大在“贯穿”。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将“学”贯穿渗透在“做”“用”和“创”的全过程。
大在“理念”。通过“重在实践”“重在集成”“重在全纳”“重在协同”等,建构了科学教育的四大理念基石。
大在“结构”。这是以“总体要求”为基础,包括学校教学与服务、社会大课堂、相关改革衔接和组织领导等四部分构成的大体系。
而中国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国青少年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科学教育的核心是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中最宝贵的特质基因是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这就意味着:提高育人质量是提升“双减”成效的支撑点,科学教育是提高育人质量的生长点,培育科学家精神是强化科学教育的着力点,激发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是培育科学家精神的关键点。无疑,这正是强化科学教育之于深化“双减”的实践逻辑。
好奇心是个体对那些超越自身“经验”的事物所引发的“惊异”,以及由此“想知”的强烈心理倾向。由好奇心又自然生发出刨根问底的终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是好”等;而个体在问题的强烈驱动下,又会天马行空地展开想象,在已有形象“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与此同时,好奇心、问题意识和想象力,又会内在地鼓舞和激发个体不断地探求——“究竟是什么”“究竟为什么”“究竟怎么样”“究竟如何是好”等。人类科学发展史见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是科学发现发明与创造的决定因素;阿基米德、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儿、牛顿,到高斯、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霍金,这些跨越时空永恒闪耀的科学巨擘,无一不是对宇宙大自然始终饱有强烈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毫不过分地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是创造力的源泉。因此,激发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底层逻辑,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内生动力,是开展科学教育的核心主题。
让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其本质内涵是通过彰显那些蕴含科学奥秘的美轮美奂的科学题材,让学生产生神秘、惊诧、怀疑、兴奋和震撼等美好和深刻的精神体验。如果做意境化的想象,科学的神奇是能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感叹:啊?啊!什么?噢!怎么会?居然是这样!竟然是这样!为什么呢?原来是这样啊 !真的是这样啊!这也太不可思议啦!是能让学生经历“从一个个问号,生成更多个问号,并终变成一个个感叹号”的曼妙的精神历程。
让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其价值追求是唤醒学生的诗性智慧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步入充满科学文化意蕴的阳光殿堂,怀着对知识、智慧、生命乃至精神的渴望,热情体验科学、享受科学和再创造科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深情感叹:“如果欧几里得未能激起你少年时代的热情,那你就不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这或许为“让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做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注记。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少年有志,为了要造出“第一流兵舰” ,15岁东渡日本,学习造船专业。但是,当时中国没有钢铁不能造船,李四光又转赴英国,学习采矿。可他觉得采矿离不开找矿、勘探,还需要掌握地质学的专门知识,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地质专业。后来李四光为中国的地质学特别是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无数科学家的例子,充分证明了早期的科学的兴趣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当然我们的早期科学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还在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们理解科学,养成科学精神。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可以最大范围的普及科学教育,培养科学素养,所以在小学阶段,应该把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也应该注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科学素养。
所以,让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才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实践之道!在孩子具备了学习兴趣、习惯和思维之后,再经过探究式学习的先进理念,从发现现象到总结原理的学习路径,掌握知识原理和直观经验,才能为下一阶段的理化学习打下基础,建立起科学的大脑,从而提升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