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孔子的学生子禽问子贡,为什么老师(孔子)每到一个地方,都能详细知道这个地方的施政方要,是老师去请教人家的呢,还是人家自己跟老师讲的呢?子贡说,是老师的“温、 良、恭、俭、让”的品性得来的,老师的请求,与平常人的请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句话,很多人只关注了其中赫赫有名的“温、 良、恭、俭、让”,认为是儒家的修养之本,其实,这句话的更有意思之处在于,教导我们如何与人交流。即:为什么别人愿意跟孔子谈。在子贡看来,这得益于老师“温、 良、恭、俭、让”的优秀品行。
温:温暖、厚重。温暖是态度,和风拂面,能与人迅速拉近关系,而不是让冷冰冰板个脸,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而厚重则是积淀,谈什么都是“心里有数”,听得懂、有得谈。
良:直爽。很多地方将良解释为“善良”,其实不是,根据朱熹的解释,良者,平易而直爽。与人交谈,不装13,不藏着掖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的谈话,必不招致别人的反感。
恭:庄重。别人讲话的时候,认认真真、庄重无比地听。现代社会,我们似乎更愿意说,而不是听。在别人说话时,不打岔、不表现出一副“你说的我已经知道了”的不懈表情,认认真真听人家说完。
俭:节制。这里的俭并不是俭朴,而是要有节制。一是控制自己的“表达欲”,在交谈中轮到自己说话时不要滔滔不绝;二是对于别人讲的话要有所反馈,有礼有节。
让:谦逊。讲话要“彬彬有礼”,而不是“咄咄逼人”,该谦逊的时候一定要谦逊,千万不能表现出“我比你知道的多。”这样,别人就跟你没得谈了。
一位知名记者在回忆自己从前的采访时说,自己总是会不经意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或者刻意引导采访对象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表达,每次回听录音,都“羞愧不已”。这样的谈话,肯定不能“闻其政”,也肯定听不到对方的“大实话”了。
所以,做一个优秀的听者,比作一个优秀的演讲家更为重要,因为当我们开口说话时,我们其实学不到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