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区的常见材料是各种形状、大小的空心积木和实心积木,幼儿也会利用这些空心积木搭建高楼、大桥、马路等设施、建筑。
本学期,我们在搭建区增加了一种自然材料——树枝。来到幼儿园的第一天,有的幼儿就已经发现了,“搭建区怎么多了一些树枝?”还有的幼儿问“这些树枝要怎么用呀?”
1.搭建初期
在进行搭建活动初期,面对这些树枝,幼儿很少去主动拿来搭建,因为不知道怎样用,即使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幼儿可以利用树枝来搭建,幼儿也是利用树枝来作为代替大树的一种材料。
精彩瞬间记录:
师:树枝也可以搭建哦~
QY:好啊,要不我们来搭大树吧!
DY:快看!有些树枝是有树杈的!
此时,幼儿已经发现了有的树枝带树杈,有的树枝不带树杈。
QY和DY拿来几根树枝试图立起来,但是由于树枝是弯曲的且底面不平整,所以很难立起来。
QY:这个树枝就是站不起来,怎么办呢?
DY:我知道了!可以用积木把他们立住!
接着,DY拿来几块小的正方体实心积木放在树枝周围,试图支撑住树枝,可是树枝依然东倒西歪。
师:“DY,你们可以换一种积木,这种怎么样?”我指着小的长方体空心积木说道。
DY:“可以呀~”说着,DY把树枝放到了空心积木里。
“真的立住了!”DY和QY欢呼到。
QY:要不我们给树枝做一些树叶吧。
于是,他们利用太空泥给“大树”进行了简单的装饰。
2.搭建后期
考虑到中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他们在搭建时已初步掌握堆积、围拢、架空、平铺、连接等搭建方法,所以,我们是否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经验迁移,将幼儿在运用搭建积木进行搭建时所采用的方法迁移到树枝上呢?
(1)关于“垒高法”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垒高法是一种较其他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但是,我们改怎样引导幼儿有规律地垒高树枝呢?
方法一是可以垒上下宽度一样的结构,它要求幼儿在堆积时保证每次4根或3根树枝形成的四边形或者三角形是在同一水平面上。
方法二是垒鸟巢状的结构。该结构的垒高要求幼儿在选择树枝时要注意越往上的树枝长度是越短的,且每次形成的平面图形是逐渐缩小的。
(2)关于“平铺法”
在搭建大桥与马路时,幼儿先前会采用长木板平铺的方式,但是会出现木板数量不够的情况,那么,何不用树枝来作为平铺大桥和马路的材料呢?
精彩瞬间记录:
师:XY,我们可以用树枝来搭马路,你看可以怎样铺马路呢?
XY:嗯…… 我知道了!要不我们就把树枝铺在这些积木上吧!
YR:我去拿树枝,你来搭!
说着,JR拿来好多树枝。
XY:哎?这怎么有长树枝有短树枝呀,我们要换成一样长的树枝。
此时,幼儿已发现了树枝长短的选择。
(2)关于“连接法”
连接的方法一般运用在搭建大船、高楼、凉亭等设施、建筑。
比如JC在搭大船时,他首先设计了大船的形状,然后利用搭建积木与树枝的结合,但是在搭船头船尾,连接相邻的两个空心积木时,JC发现长条积木太短,于是他选用了长树枝来连接,这很好地弥补了长度过短的问题。
(3)关于架空
这种“架空”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搭尖尖的屋顶当中,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多根树枝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以此构成尖尖的屋顶呢?
在和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很多方法。
方法一:利用树杈找平衡点
可以将3根以上有树杈的树枝一头夹在一起,另外一头放在用树枝平铺好的“楼顶”上,多次尝试找到一个平衡点便可以使尖尖的屋顶平稳立住。
方法二:空心积木与树枝相结合
我们可以找小的长方体或者三棱柱空心积木作为一个支撑点,将树枝放在空心积木中,通过空心积木的外力作用使树枝形成一定的角度并平稳站立。
方法三:乐高积木与树枝的结合
该方法是在搭建时XY小朋友发现的,她想要用树枝搭一个屋顶,虽然她找来很多带有树杈的积木,但是有的树枝也是没有树杈的,没有树杈的树枝就非常容易倒塌,那么,怎样才能使其与其他树枝连接在一起呢?
XY想到的办法是用乐高积木中的一个“小塑料人”,这个塑料人有个特点,即它的手是“抓握状”的,正好可以卡在树枝上,巧妙地将两根树枝连接了起来。
反思:
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建构水平,手部小肌肉动作逐渐发展,思维、想象、生活经验等更加丰富。他们的搭建由二维逐渐向三维过渡,搭建过程中,他们更喜欢将树枝与搭建积木、拼插积木、太空泥等多种材料进行组合搭建。所以,教师在引导幼儿用树枝进行搭建时,可以将幼儿的经验进行迁移,引导幼儿学习架空、垒高、连接等建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