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是皮肤科医生,今天带老娘看病的过程,体验了一把“医不自医,人不渡己”。
昨天老娘说脚开口子、脱皮,不敢下地走路,照了照片微信发给我,老公是皮肤科医生,给开了一点药。
到家一看,老娘的脚病的不一般,看起来有脚气,湿疹,还到处开口子,很严重的样子。老公今天出门诊,赶紧给老公打电话,说带她来医院看看。在来的路上,我已将老娘在家治疗的大体过程了解了一下。
到门诊一看,还好,没人。“真舒服,这不是不忙吗?”自己调侃了一句,老公没搭理。
老公翻来覆去的看了看老娘的脚,我则把老娘在家的治疗过程简单的叙述了一遍,半专业的。
“你看看,是不是脚气?”我在一边没憋住的问。(这时的我把自己当成了老婆,把医生当成了老公。)
“是不是真菌感染,要做个检查。”医生说。(把我当成患者家属)
“怎么上次回家没说?”老公带有怨气的问老娘。(医生转换为女婿)
“也就是10多天,一开始也不是很厉害,就这几天开始厉害了。”老娘解释说。
老公带老娘进了检查室,用刀片小心的从脚大拇趾趾盖和趾缝间刮取了一些渣屑,放在载玻片上,仔细的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着。
这时,接到保洁大姐的电话,问我怎么没在家。昨天和她约好,今天9点过来打扫卫生。本想给老娘送去药,9点就会到家。没想到,计划不如变化快。让她等一会儿,估计半小时就会回去。
老公看了一个载玻片后,门诊外一会儿就来了好多患者,这时,老公说,先等等,要先去处理外面的患者。(老公变成医生,把我当成老婆,把老娘当成丈母娘)
虽然自己有些捉急,但是想到自己是自己人,先等等吧。(患者家属转换为老婆)
患者一个接一个,转眼20多分钟过去了,自己不时在门口转悠一下,想引起老公的注意,显然效果不佳。
瞅着老公给一青年冷冻胳膊疾患的机会,进到诊室想提醒一下老公,被老公一挥手打发了出来。我知道现在要求保护患者隐私,是一人一诊室,而皮肤病更可能牵涉一些隐私。于是我赶紧识趣的出来了。(老公转换为医生)
就这样一等就是40多分钟,我那个着急,真是后悔当时没挂号(把老公当成医生),公事公办,要不然也不用等这么长时间,按照就诊顺序,早就应该给我们看了(把自己当成患者家属)。
等患者看的差不多的时候,老公过来看第二张玻片,好大一会儿,老公说,“不对呀,就是再用药,也不至于全杀死,看起来不是真菌感染 。”老公和我商量道,恢复老公角色。
“上次体检化验没问题吗?”
“没问题,结果都很正常。”
“微量元素呢?”
“奥,那倒没查,不知道呀。”
“奶奶个熊,”自己在心里骂了一句。知道医生和家属问话的区别,医生是专业人士,他们的问话一定是围绕着疾病,要么诊断,要么治疗效果,肯定不是没有目的的瞎问。(这时老公又转换为医生的角色了。)
上次查体都告诉他除了心电图有点问题,其它都正常,也没查微量元素呀!(患者家属变成老婆)
“先开点药吧。”老公开始开方。
“你把药名写下来,我去门口大药房去买。”我知道取药的麻烦,为了节约时间,还是到大药房买比较省时间。(转换为老婆)
“拿着我的手机直接去药房拿就可以,拿来后我还要和你说怎么用。”(医生有转换为老公),好吧。
等把药取来,老公耐心的把药的使用一一讲给老娘听。
终于看完了,原本二三十分钟就能看完的病,看了接近九十分钟,在看病的过程中,觉察到我们两人不停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失调过程。老公在医生、老公、女婿之间不停转换,我则在老婆、患者家属之间转换。
在这次看病的过程中,我和老公都经历了角色冲突,老公是医生,但在给老娘看病的过程中,他又变成女婿,对老娘有皮肤病没有第一时间来找他看,内心有一些埋怨,好像自己没得到认可,同时为老娘有病没有及时治疗生气。
我来找老公看病,首先是老婆角色,觉得可以放心省时间,当老公把自己当成老婆让我们等着,先给别人看时,虽有理解但也有不满,又把自己定义为患者家属的角色。
觉察到这次看病过程中自己和老公内心的微妙变化,想到“医不自医,人不渡己”,说的是医生在给陌生的患者诊治的时候,因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顾虑和负担减少, 更能心无旁骛地迅速做出各种医疗决策并对症下药;而在给自已或亲人看病时,反而因为过分的关注,而往往会出现很多误判及各种优柔寡断柔寡断,变得不会看病。
对咨询伦理中对多重关系咨询的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咨询过程中, 最好的关系就是咨询和求助者的关系,如果出现多重关系,掺杂着过多的角色, 咨询效果就可能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