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开车出去漫无目的的转悠,去周边看看青山绿水,逛逛美丽乡村,偶尔买点农家土菜,往往都有意外的收获。
温州的永嘉乐清是去过次数最多的地方,常去这边,一是因为路途近,开车不用一小时就可到达,二是因为景色美、古迹多,每次去都不会失望。
雁荡山周边几十公里,山脉奇特,树木葱茏,溪流密布,水质清澈,任意地方停下车来,四周都有景色可观赏。
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温州还有很多人文古迹。历史上,温州出过很多文人、名臣,大概因为这里土地肥沃,自然灾害少,使农业生产比较顺利,让老百姓能吃饱饭,有余力供养孩子读书,世世代代都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晴天耕地,雨天读书,是古人推崇的生活方式。
今天无意中来到位于乐清的仙溪镇南阁古村,这里最有特色的景观是牌楼群。牌楼也叫牌坊,是古代中国人用来彰显荣耀的一种建筑,有点象现代的纪念碑,但牌楼的造型更复杂、精致。
分散的古代牌楼保持下来比较常见,但象南阁村那样的牌楼群却不多见。这里原有7座牌楼,现在还留存5座,建于明朝。这些牌楼建造时间前后相差100多年,距今大约有400-500年的历史。
牌楼记载的是当地章氏家族的功名和荣耀。章氏第一个大官叫章纶。章纶在历史上还比较有名,明史中专列一节《章纶传》介绍他的生平。章纶生活在明朝英宗时代,他自小聪明勤奋,后来中了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干部。
当时明朝政治上发生一次重大事件。皇帝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之战中被俘虏,其弟朱祁钰即位,称景帝,景帝废英宗之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不料新太子短命,第二年就死了。这时,章纶向景帝上疏,建议重新立英宗的儿子为太子,这下惹恼了景帝,一怒之下把他投入了锦衣卫的大牢,被折磨得几乎没命。但章纶很硬气,始终不妥协。
明朝好皇帝不多,但硬骨头的大臣却不少。比如认旧皇帝不认新皇帝,被鲁迅先生称为比较“迂”的方孝孺,因不愿给朱棣写即位诏书,被灭了“十族”,连自己的老师都没有幸免。
古时乱世多、治世少,百姓命如草芥,当官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提着脑袋给皇帝当差,说错一句话就可能丧命,生死没有被看得那么重。
那些硬骨头大臣,信奉程朱理学,把死后的名节看得比性命还要重,很多要名不要命的大臣都因被暴君杀死而名垂青史。章纶就是这样的大臣。如果不是英宗复位,章纶死在锦衣卫的大牢是迟早的事。
话说英宗被俘虏后几年,又被救了回来。这时帝国已有新皇帝了,年号也从正统改为景泰。国不可有二主,虽然是亲兄弟,到手的皇位也是舍不得让的。英宗名义上被奉为太上皇,实际上被软禁于宫中。
又过了几年,英宗在张亨等大臣的帮助下夺回了皇位,章纶得救被重用。但刚烈有余韧性不足的性格,在明朝的官场终究吃不开。他不愿攀附权贵,和权臣们处得不好,缕缕得罪别人。在侍郎的位置上坐了20年,没有得到升迁。我看到有一座牌楼上写的是“尚书”,尚书是正部级干部,这应该是他死后给他的名誉尚书吧。
章纶的官越当越小,渐渐萌生退意,终于如愿在65岁高龄荣归故里,在家乡过了6年退休生活后,以71岁高龄离开人世。71岁在明朝那个年代已经算是高龄了,明朝的皇帝就没有几个活过40岁的。
章纶的后代也很优秀,取得了不少功名荣誉,7座牌楼中有不少是他们挣来的。据媒体报道,章纶现在是乐清人的“考神”,不少考生的家长考前都要去章纶故居拜一拜。
有多少考生家长去章纶故居拜我没看到,成群的学生在牌楼下画画写生我倒是亲眼所见。
10月周末的这个早上,天气晴朗,气温不冷不热,阳光照在古老牌楼上,衬着蓝色背景,手机随便一拍就是一张不错的照片。牌楼的柱墩上,坐着一些老人,一边吸烟一边聊天。每座牌楼的周边,都坐着一些学生,支着画夹在作画。有的神情凝重,一言不发,也有的边聊边画,神情轻松愉快。象我家女儿,画画已经成为他们消遣周末和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
很想看看他们画好之后的牌楼是怎么样的,可惜等不了那么久,我们逛完就出来了,迎面又遇到一些背着画夹,还没找好位置的学生。没想到这里这么受画画爱好者的欢迎,下次要带女儿来这里画上一天,她肯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