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的故事,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它比喻人们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就象那吃枣的人一样,不加细嚼、品味,吃了也不消化、不吸收一样。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常会如此。
以前读了那么多的书,只看表面的热闹,囫囵吞下,不经过细嚼的书,没吸收到自己的身体里,所以很快就丢失了。
如何能做到读过的书,真正地吸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呢?由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给了我们一个有效的阅读方法—分析阅读法,可以帮我们细品、吸收一本书,让读过的书真正地融入、转化、提升自己。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先通过略读,来衡量判断一下此书的价值,来决定要用什么样的方法阅读。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需要咀嚼和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对书的咀嚼和消化过程。
分析阅读法一共有三个阶段,当我们进行第一个阶段的阅读时,只要遵循4个原则,就会很好的理解书的主题和写作逻辑。
1、检视阅读法判断一本书的书类
2、简短概况整本书的内容
3、写出书本的结构大纲
4、找出作者的写作目标
这四个原则中,第一原则和第四原则很简单,内容见题目字面意思。
我们这里要详细聊的是第二和第三原则,这两个原则是分析阅读法第一阶段的精髓。掌握了这个精髓,深入吸收掌握一本实用类的书,会收获满满。
艾德勒说,进行分析阅读的时候,需要我们用一双X逛逛班的透视眼来看一本书。
每一本都是一个艺术品。它就象音乐、美术、雕塑、建筑一样都是作者的一个艺术品,因为,一本书的诞生,是作者跟艺术家一样,用框架、材料、逻辑思维、填充、打磨完成的相同步骤的结果,一本书就是一个有特别技巧的人做出来的艺术品。
有了这种思维,后面就很容易理解第二原则和第三原则了。
第二原则,简短概括整本书的内容,就是让我们用一个句子或一小段文字简单概括整本书的内容。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主题,无论是阐述道理还是解决问题,我们读过这本书后,能够用一两句或一小段话简单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结合第一原则中的已经判别出这本书的类别,是实用书,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若是理论书,书中阐述了一个什么新概念?如是小说,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就是我们通过第二原则要表达的内容。
而它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第四原则,为了了解作者的真实目的是想干什么?做什么?从而发现本书的主题或重点。
如这本书的主题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阅读,读者自主的积极理解—书的主题内容的过程和方法就是真正有效、提升自己能力的阅读。
第二原则就是强调一本书的整体性。一本书这个艺术品,出来要外观的精致之外,更接近完美,具有渗透力的整体内容。
第三原则,写出书本的结构大纲,就是列举出书中重要的篇章,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纲要架构。
读完一本书,试着将书本的大纲框架写出来,是检测我们是否了解全书、加强记忆和理解的最好方法。
书本和任何一个艺术品一样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多样貌的呈现,如一堆砖头,和用砖头建造起来的房子是不能相媲美的。一本书就象一栋好房子,也是由砖头、门窗、木料、钢筋、窗帘、壁纸、家具等等各个部分有秩序的排列架构起来的。
最好的书达到了建筑学上最完美的整体架构,好书有自己最睿智的构架。第三原则强调是一本书的复杂性。
第二原则是找出一本书的整体骨架,第三原则就是找出每个重要章节如何按照顺序排列成整体骨架的?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因果关系,整体骨架是那些重要章节按照逻辑顺序排列而成的结果。
这两个原则就是跟阅读与写作的规则一样。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就如教与学一样。老师先传达整体架构,而后才能指导读者与学生去找到他们讲解的重点。若是老师传达不出来,就跟无法发现全书的整体架构一样。
读者阅读一本书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的骨架。作者从制造骨架开始,用血肉把骨架“隐藏”起来,他的目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添加上血肉,使之丰盈美丽,吸引观众即读者。
一本书与人与动物一摸一样,血肉就是为纲要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解释或“解读”;血肉为全书增添了必要的空间和深度;对动物来说,血肉增加生命;一个纲要框架亦是在给予书本一种生命,这种效果是其他情况所达不到的。
第四原则,发现作者的意图,找出作者要问或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让我们遵守前面二三条原则时产生前呼后拥的效果。
俗话说,所有的概念,就是一个作品应该有整体感,并清楚明白和前后连贯,这是优秀写作的基本准则。
同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用四条原则的深入探讨,在找出发现作者的这些内置骨架逻辑的时候,就是将一本书咀嚼、细化成自己的身体之时,完成真正的阅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