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7年受其他论坛作者的启发,写下的无序的家事,随便看看吧~
133、被遗忘的农民(一)
在小哥入学以后,我又开始了忙碌的秋收。掰玉米、挖红薯、一背篓一背篓的背,总共背了1000多斤玉米,红薯不详。邻居都说我是个能干的姑娘,是家里的好劳动力。可是,我心里住着的,是对校园的向往。这些活于我而言,是有期限的。来年开春,它就结束了。与我无关了。
事实证明,我又想错了。我还是太单纯,不熟悉成年的人套路。
随着寒假一天天过去,除夕了,初五了,元宵了,小哥学费准备好了,而父亲始终没有提起我读书的事。我心里有隐隐的不详感。
直到小哥上学去了,我又忍了一天两天三天。第三天的时候,我觉得不行了,我如果不做点什么可能就完了。
于是在当天晚上,我找到父亲,指出了他的“骗局”。
我:叔,你帮我联系学校了吗?
父:还没有,家里还欠着钱,再缓一年行吗?
我:不行。再一年我都14了,以前学的都忘光了。
父:明年,明年一定送你去读。
我(提高音量):别骗我了,不想让我读就明说,你偏心你爱儿恨女不要以为我不晓得!!!(由于生气,说的快没停顿)
父(停了一会儿):那你想去哪读?
我:我不管!只要不在乡上读就行。
父:我想想办法吧。你们是要逼死我。
第二天一早,他去了一个地方。2天后,他带着我去了邻镇的一个初中报到。
134、被遗忘的农民(二)
说回父亲在这件事上的心理,不管是当时,还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很肯定的说,如果不是我争吵,是真的不了了之了。但是我的争吵,让他意识到,我不会像A姐那样任劳任怨,一直老实的在家里干活的。之前我的任劳任怨是因为期限未到。事实证明我并没有一年的承诺。所以,他知道含糊不了我,只能放弃蒙混我的念头。
而对我而言,只要能回到学校,我也不再奢望原来上学的学校以及县中学那种高大上的地方,只要能在一所正规中学读就行了。
他带我去的学校,次于初中一册的学校一个级别,但也算比较大的一个镇,正规也有一定规模的学校。有小学与初中部,初中是每年级4个班。
他去找的人,是小学的B老师。B老师有一个师专毕业的女儿在这所初中教书,那天父亲找到他后,他写了封信,让我们带着这封信去找他女儿试试。那个年代没有电话,只能如此了。
父亲还算行走江湖的人,虽然不情愿,但决定了还是会马上去做。
所以,1997年春天,我又回到了久违的校园。
135、我的新学校(一)
其实去的时候,我们并不抱100%的希望的,因为B老师只是写了一封信,我们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我们到学校后,找到B老师的女儿,她敲响了隔壁宿舍的门,和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交谈起来,她说了下我的情况(说原来的学校和成绩),B老师说班上有名额。于是接收了我。
我的班级是:初一(二)班。班上有约40个同学,1/3来自于镇中心小学,其余是各个村。有1-2个同学是我一个乡的异地生。
这所学校,比初中一册的学校近些,方位不一样(下面为了表达,把一册学校称为“一校”,现在这学校称为“二校”)。距离大概是3/4。约30里路。也是走路+坐船的交通方式。一校可以走全陆路。但这所学校必须要坐船,区别在于坐短途的船还是长途的船。短途大概2-3里,长途就10里左右。总之步行距离在20-27之间。
学校管理比一校差些,没有宿舍,需要在外面租房。学校附近有些农民专门做学生床位,10元-20元/学期。
吃饭是米换饭票,另外每周5-10元的零花钱。食堂不是学校办的,是有几家私人开的。
136、路遇恩师
我入学后不久,开始了第一单元的考试。语文先开始,我考了80多分。语文老师在班上表扬了我“新来的XXXX,很不错,基本功扎实,文笔可以”。
那是一位农民式的语文老师,与小学的B老师一样,都是干着公职,种着地。教着书同时又读着书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者,这位老师是初中毕业,后面自修的。平头,方言上课,严厉。周一到周五教书,周五下课后就背篓背着作业回家去了。周末白天种田,晚上备课改作业,星期一又背着一背篓作业来。虽然“兼职”状态,但授课极其认真,从不糊弄任何一节课,一本教科书上满满的笔记,颜色深浅不一,映出不同年代的字迹。
那天下课后,他还叫住了我,问了我的情况,小学和初中一册的情况。然后说我很有灵性,鼓励我好好学。
那一天,是我第一次在心里记住一位老师的名字:古老师。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老师对我表示过额外的关注与青睐。这是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