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参加了中国好公益平台在常州的推介会,这次活动旨在为本地社会组织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优质的公益项目,为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发展带来新思维、新经验。
因为父亲近年来十分热衷公益事业,他参与发起的社区公益书屋也开办了将近3年了,投入了很多心血,虽然已有些成果,但一路走来遇到了许多问题,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所以我是带着敬畏心和好奇心去参加的活动,有许多点都有感触,这里稍作记录。
首先去之前在我固有的观念里,有一颗做公益的心,没钱是绝对做不成的,有点小钱做公益也不会有影响力。真正的公益也不是有钱人彰显自己社会地位的渠道,而是源于真正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而即使这些都具备,没有好的模式也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在看完活动中引进的6个公益项目的路演后,之前的想法有些被推翻,有些则得到了印证。
有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项目,都是源于一个温暖的故事。“老人心灵呵护技术”主要是给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主讲嘉宾是无锡地区的发起人。她说曾经有一个在监狱度过二十多年的老人出来后,在他们的陪伴、关怀下变得非常积极,自己还找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养活自己,后来身患癌症,非常想和早已断绝关系的子女见一面。于是她找到老人的儿子,跟他说老人服刑出来后生活的状态以及想见他的愿望,经过很长时间的沟通后,终于答应见面。后面还不断地去参与协调,最后老人是在儿子的照顾下去世的,他们参与了前后大概有整整6年的时间。讲述过程中,能看出她非常动情,而我也为他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论,只是爱与陪伴”的原则动容。
“彩虹村助学”项目主要的帮扶对象是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创始人和西梅最初是因为接触到一个小时候目睹了父亲用刀杀死自己母亲的小女孩,才关注起这个特殊的群体。她说他们不是孤儿却往往比孤儿处境还困难,他们无辜却还要承受社会方方面的歧视和压力。为了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和西梅策划了“彩虹村”助学项目,专门对这些孩子进行生活帮扶、心理干预、学习辅导等等,帮助他们健康成长。2013年以来,和西梅带领她的团队已经帮扶了102个这样的孩子,她被人亲切地称为“彩虹妈妈”。
“爷爷奶奶一堂课”的发起人之一当时在汶川地震灾区做志愿者时,看见灾区居民居住的环境很差,地上到处是垃圾,即使后来买去了许多垃圾桶,大家也没有那个意识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时间久了那些塑料的垃圾桶自己也成了垃圾。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老人在编竹制垃圾桶的时候,一群小孩在旁边看到就问老人那是什么,以及许多家常的问题。神奇的是当老人将垃圾桶编完之后,小孩们就自发性地把周围的垃圾捡进垃圾桶,渐渐地影响了周边的居民,环境也随之变好了。主讲嘉宾说:“只有当孩子了解乡土文化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与自己身处的这片土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才能找到自己的根,文化也得以传承,而老人也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多的尊重。”
看完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我深刻地意识到,从一个事件或理念到形成一个可行并可持续的公益项目并产生影响力,这中间不光是有钱,有热爱就可以的。专业的规划、精准的定位、有大爱的志愿者,社会各界甚至是政府的支持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公益项目的成败,其实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它不是有钱人用来炫耀的资本,或是假大空的口号,它是我们每一次将垃圾扔入垃圾桶的习惯,是年轻人们给老人小孩让座时的善良,是灾难发生时捐款捐物的社会责任感。公益项目的发展,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少一点观望和质疑,多一点行动和关爱,我们的公益事业一定能蓬勃发展,每个人也能从中收获和成长,生活得比现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