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起来怎么样?
似乎就是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
然而,这个叫比利的年轻,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却获判无罪的嫌犯。
因为他的身体里有24个人格。
一、痛苦当前,千人千面
当你觉得不开心的时候,你会如何排解不快?
游戏?睡觉?或者是看搞笑视频来转移注意力?
那么当你的生活中充满了让你恐惧的无休无止的折磨,而你却孤立无援,你会做些什么来消解这些负面情绪?
恐怕简单的娱乐已经无法起到什么作用了。
普通人面对苦难,或许沉寂,或许奋起。
而比利选择了让自己去睡觉,分裂出23个人格帮助自己应付这些无法承受的痛苦。
就像在爱中成长的孩子几乎完全无法想象,有些家庭的父母将孩子当做牲畜一样对待,连给他一顿饱饭都要记在账上以便日后让他偿还。
这世上是没有什么真正的感同身受的。
而儿童时期的伤害对人来讲,永远刻苦铭心,难以消除。
比利无疑是一个在不幸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四五岁的时候亲生父亲自杀,母亲一人抚养三个孩子,嫁给第三任丈夫后,八九岁的比利除了经常性被继父卡尔莫毒打,还遭到他的强奸(卡尔莫并不承认),还被威胁如果把这件事说出去就把他埋在土里杀死,并且真的把他埋到土里,靠一根管子呼吸,还从管子上头撒尿进去对他肆意凌辱。
二、拼凑不齐的生活,在无序中挣扎
懂无线电,对物理和化学有所涉猎,擅长木雕,狩猎技巧不错,懂医学,会魔术,做家务也熟练,使用三种乐器,掌握四种语言,拥有五种绘画风格,能够灵活使用枪械……
如果这些技能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他一定是个天才。
但是,他也有可能是比利。
玩世不恭、纯洁天真、正直勇敢、唯恐天下不乱、温柔细腻、恐惧无助、粗鲁暴虐……
24个人格里,有3岁的小女孩,19岁的女流氓,16岁的工作狂,20岁的喜剧演员,18岁的流浪犹太人,22岁的英国绅士,16岁的魔术少年,8岁的受苦男孩,19岁的女同性恋……
在同一个场景几分钟的时间里,一个人格出现了,消失,另一个人格出现,消失,再一个人格出现,消失……
暴力的里根去抢劫来支付家用,汤姆却把抢来的钱花光,8岁的戴维什么都不知道,却每次出现都在替别人承受痛苦。
他们之间莫名且快速的转换,使得每个人格都无法全程掌握自己的生活,于是每个人都像是不停地在失忆,但又在努力把片段式的生活拼凑在一起。
自己要为别人做的错事买单,别人也会因为自己做的事情承担后果,于是几乎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接受惩罚。
每一个人格都在无序中困顿挣扎。
三、罪犯背后的故事,同情就此产生
《24个比利》是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纪实作品,主人公比利拥有24重人格,且因为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所以虽然强奸犯罪事实确凿,却依然被无罪释放,这大概也是他备受各界目光关注的原因之一。
许多时候,我们并不爱看犯罪的痛苦往事。因为受害人总比罪犯更无辜,受害人是被动承受犯罪,没有选择,而罪犯起码有选择的机会,只是他选了一条错误的路。
本书的作者本人丹尼尔·凯斯,全程在用一种尽量客观的角度,叙述他从比利本人(以及各个人格)、比利的律师、心理医生、看护、家人、甚至是个别受害人那里采访到的内容。
从比利出生到犯罪到关进医院又被释放然后被关进另一家医院的过程中,虽然作者已经在尽量按时间顺序展开,但是讲述中各个人格之间快速的有缝衔接还是免不了让读者产生一种混乱的拼凑感。
而如果读者已经觉得这种生活混乱到难以掌控,更遑论身处其中而不自知的主人公比利的痛苦。
所以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竟然也在不知不觉中对比利产生了情不自禁的同情。而那些曾在比利的审判、疗养过程中,写信、在报纸上发文反对释放比利、反对比利单独从医院外出,那些强烈认为比利应该被关在看管更严苛的医院的人,竟有很大一部分,这本书出版后,也开始同情比利。
但是,我总会时不时想起那个拒绝接受采访的受害人。
诚然,比利是痛苦的,他或许曾遭受过不公,然而那些因他遭受伤害的女孩子又如何不无辜呢?
另一方面讲,从4岁起就开始有记忆的比利(即使不是完整的记起每一个细节),能将那么久远的情节联系起来进行回忆,也难免让人质疑,这样的大脑能力,他要么是个天才,要么是个演技十足的大骗子。
就如同作者在序言里写到的那样:
威廉·米利根令人难以琢磨。他可能是个精明的骗子,欺骗了公众,犯下了强奸重罪却安然无恙;但有可能确实是一位多重人格症患者,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悲剧……
唯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米利根是世间最为悲惨可怜的受害者,还是一个讲全世界玩弄于鼓掌的超级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