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少有人走的路》,其中有一点内容感触比较深,就是:不要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生活中,有两种类型的人,他们身上的影子或多或少地投射在我们身上。
第一种类型:遇到问题时,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希望问题能够马上解决
当问题出现时,这种人总是希望能立刻解决,然后快速摆脱这种困境,否则就很难受,坐卧不安。
文中举一例,说有一秘书,很聪明能干,在单位可以把工作做的很好,但是家里的两个孩子,总是让她焦头烂额。
这两个调皮蛋,早上不好好吃饭,晚上不好好睡觉,平日不认真学习,当妈的虽然有爱心,但实在管不住他们,无法,就大声呵斥,拿出做家长的威风来,虽然表面一时“镇”住了,但过一会儿又“旧病复发”,两个小家伙又野起来。
这位妈妈精疲力尽,想立刻解决这个问题,逃离这个让她焦灼的环境。她想尽快脱身,不愿意再多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两个熊孩子身上。
深度分析下来,是她潜意识不愿面对这个令人烦心的复杂状况,她不愿花精力仔细观察和感受孩子的状况,不能冷静分析孩子的问题,并静下心来跟孩子交流。
这导致她最终没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也没有积累起相关育儿经验,这些问题就一直存在着,日复一日,家庭因此长期混乱。
实际上,这时候是解决孩子问题的最佳时刻,是教育孩子最好的的机会,如果处理的好,孩子就能顺利成长,做家长的也能有精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
有的人说,此时的孩子不用费神教育,出了些问题也不要紧,理由是“树大自然直”,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是一种逃避,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是大多数问题是一直伴随着。 如果此时家长对孩子的问题视而不见,没有适时的加以解决,最后必定是拖的越久,越积重难返。
孩子只能带病成长,到后来想解决也来不及了。
当然,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这样,遇到了问题,受到了委屈,尽可能想办法解决或做以回应,不要到最后忍无可忍,把积压多年的怒火爆发出来,好像是“秋后算账”,实际上这一切都于事无补。
第二种类型:拖延型,不愿或不敢面对问题
这种人更为低级,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当问题出现时,他不是积极地去解决,而是不敢面对,拖延下去,希望问题自行消失,通常情况下,这不会带来任何好结果。
我们小区有一家人,女儿今年高考,因为数学不是很好,她妈妈就希望在寒假找个好老师给孩子补补课,因为女孩的爸爸在教育系统工作,孩子妈妈就希望老公能想法找到一位好老师。
寒假没开始,妈妈就把这想法给这当爹的说了。
寒假本来时间短,中间还隔着一个春节,所以补课的次数不是很多,必须抓紧时间,这是高考前唯一的一次机会,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集中精力查漏补缺。
寒假已经开始好几天了,人家的孩子都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补自己的薄弱环节,只有这家女儿还在家呆着,妈妈催了两回,孩子爹说在找,妈妈也按下自己焦灼的内心,心想:心急吃不得热豆腐,稍微等等,老公会给孩子找到好老师的,不能总是催自己老公,否则会给他压力的。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寒假的一半几乎快过去了,这当妈的实在受不了,一天晚上看到老公在桌前看手机,就问:孩子的老师找的怎样了?
这位当爹的说:没有找到合适的。倒是找了一位,不过路太远,来回路上3-4小时,不合适。
这妈妈一听,火冒三丈:你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你早点给我说,我再想办法。如果今天我不问你,你准备把这事拖到寒假结束吗?你这不吭不响算咋回事?
后来,女孩妈妈立马找关系托人找了一位数学老师,可是快到春节了,老师也要过年的,人家需要休息,这老师说:我在春节前没课了,节后只有三次课,估计孩子来了也不能按部就班了,等开学后组成新班的时候再来吧。
最终,这女孩的寒假计划泡汤。
这邻居孩子补课的事,如果不是妈妈催问,这当爹的会把事情拖到啥时候呢?
这样拖延下去,孩子的成绩会提高吗?
生活中的确有这样一种人,遇到问题,不敢或不能解决,就装聋作哑,自欺欺人的拖下去,认为只要把今天过去就行了,问题以后也许会自己慢慢解决的。
这种人就像把头埋在沙堆里的鸵鸟,认为只要不面对,问题就不存在了。
最终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派克博士在文中引述一位将军的话:“军队最大的问题在任何组织和机构中都同样存在,那就是绝大多数指挥官只会呆呆坐在办公室里,眼睛盯着大堆问题,迟迟无法做出决定,更谈不上实际行动,似乎盯上几天几夜,问题就会消失一样。”
这些指挥官都是接受过严格训练的高级军官,他们遇到问题时的拖延情形,跟普通老百姓所差无几。
我们每个人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为父母,作为企业管理者,或作为朋友与人相处,如果一旦遇到问题,就急于摆脱或拖延下去,这些问题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那里,影响事情的进展,阻碍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美国作家艾尔德里奇.克利佛说过:“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我们要勇于担起自己的责任,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