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二胎职场妈妈,不能说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有多么得心应手,但经过这些年头的跌跌撞撞,我这个摸石头过河的新手,也积累了一些小小的心得。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小工具:复盘。
复盘?这不是工作中的管理思路吗?
嗯,有时候工作和家庭确实有着相通之处呢。
复盘是什么?复盘就是对事情的反思总结、经验提炼。
我们在工作中,总有犯错的时候,项目做得不到位,团队管理得不顺畅。我每次都会在事后把整件事在脑子里过一遍,哪里做得不好,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把每次犯错都看成是成长的机会,变成增长本事的机会。
养育孩子对我来说也是一样的,孩子面对的“第一次”更多。他们每一个“第一次”,对我来说都是“教育的机会”,而复盘就是帮助他们提炼“本事”,一点一点让他们有能力独立面对世界。
那究竟该怎么复盘呢?
我基本上从不在当下“教育”楠楠,当下我只关注她的情绪,进行共情安抚。但之后,我一定做复盘,帮助楠楠自己梳理。
经典的复盘对话:
1.刚刚发生了什么?
2.楠楠怎么了?
3.楠楠为什么这样?
4.下次可以怎么做?
(这里插个题外话,这样的方式也适合我们自己梳理,包括如果没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发火,也是适合这样对自己进行事后复盘的。然后你就会发现,要改变有多难,下一次也许就不会对孩子高标准,对自己低要求了)
这里有几个关键需要和大家划重点。
1、复盘是面向未来,而不是批评教育
很多父母把复盘等同于了批评教育。比如他们所谓的复盘,就是类似下面的提问:你刚刚为什么发脾气?下次你的东西别人不小心弄乱了,你还发脾气吗?
这样的提问方式,即使你语气再温柔,孩子也知道,我们指向的还是这件事本身,是在说孩子的“不好”。
没有人喜欢被说“不好”的,即使他自己已经认识到做错了。
对我来说,复盘应该是面向未来,让孩子学到,同样的事情其实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
2、复盘是分享经验,而不是立马行动
很多父母明白复盘的好处,有时就会着急,觉得一复盘,最好孩子就立马记住,立即行动了。
于是,复盘就经常直奔主题:你不想睡觉,是因为你太兴奋了。下一次你睡不着的时候,可以告诉自己,我要深呼吸,平静下来,这样你很快就能入睡了。
然后试了几次后,发现孩子同样的问题还是存在,顿时自己受打击了,再也不做了,又回到了吼娃的老路。
这样的复盘太着急,缺少了“留白”,孩子关于自己情绪的解读都还没完成消化。
我们总是一股脑地、自以为是地把经验分享了,那么自然就无效,信息过载了。
3、复盘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日常对话
还有一种呢,就是很多朋友误以为复盘是必须在当下事情发生后就立马要进行的,不然孩子就要忘了,就没教育意义了。
而且还有不少朋友总会觉得复盘是件严肃的事情,而孩子每次似乎都不好好听。
但对我来说复盘就是一种思维模式,建立在于一朝一夕,细水长流,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而不是急于一时。
我和楠楠的很多复盘都是发生在我们上学的路上、餐桌上、睡前的卧谈会等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时刻。
孩子不会喜欢“低气压”氛围,而我们经常把教育和生活隔离。教育并不总发生在正襟危坐时,生活中的点滴对话都是教育。
我总结的三个关键词是:有趣、随时、无压力。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件上周刚发生的事情,楠楠得到了一件梦想了很久的玩具,晚饭前在餐桌上玩。
阿姨做好晚饭了,饭菜拿上桌,我们要求她把玩具拿开收起来。楠楠还没玩够,心里已经有点不开心。我看出来了,建议她先不用收起来,可以搬挪到自己房间的书桌,等会吃完晚饭继续玩。她同意了。可是在搬的过程中,玩具的配件不小心一下就散开了,她刚才辛辛苦苦拼砌的造型没有了,楠楠一下子就受不了了。
第一反应就是发脾气、大叫,然后关门躲进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这个时候我什么也没说,先走过去抱住了她,等她慢慢的平复心情,停止哭泣。
过了很久,她才开始慢慢和我说,妈妈,我刚刚发脾气了,因为我看到玩具散架了很不开心。但后来我好了,玩具等会吃完晚饭还是可以再拼的,不是坏掉了,我还是可以拼好再继续玩的。
这就是她自己的复盘;这个孩子从小就要求完美;但我曾经几千次复盘的话语慢慢就能成为她的思维模式。
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对待孩子,我们要允许他们同样的错误犯好多次,但我会不厌其烦地一直复盘,陪她练、帮助她内化,直到她真正掌握。
复盘,归根到底,就是把我们的“三观”、我们的“本事”、我们的育儿理念传递给孩子的方法。
科学育儿、自我成长,这两件事都是极其困难和寂寞的,而且还容易收到外人的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但是这几年我学会了一件事,很多事情当下不要急于证明或者解释,终有一天,时间会说明一切,时间看得到!
感谢岁月的磨砺,让我们可以不念过去,不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