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件事,真的不是拼数量,而是拼质量。有的人一年读300本书,如果不能很好的把知识内化并转化成能力,还不如减半或者打2折呢。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读书不在多,在于精。
如何判定把一本书读透了,可以看看以下5点体感:
1、读完一本书后,能否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提炼出作者通篇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所要传达的道。
推测为什么作者要传递给读者这样的思想,用意是什么?用U型思考法可以挖出作者逻辑背后交付的智慧。
2、深挖作者提出的问题,自己身上有没有相似之处,找到作者论证这个问题的本质解,结合自己的情境,能否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通篇引用的案例,故事,自己能否模仿在以后演讲或分享中能够信手捏来。
3、读每一本书,要想内化的效率最高,还是需要分享,(费曼学习法的最高吸收方式就是主动学习的分享。)
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书所获得的体感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一起输出来碰擦出乐趣吧。
4、读完一本书,除了讲给别人听,还有一个方式就是写输出。
现在的输出工具比较多,简书,微信公众号,知乎,小红书等等。写下来是让大脑从新梳理一下书中自己真正吸收的那部分内容。如果可以在看看别人输出的,可以对比参照。
5、尽信书不如无书,看书一定要结合工作跟生活,比如一些心理学书,财商书,工具书,工作相关的教科书都是必修书,都是可以应用到实践当中落地。
知识只有在用中有了体感才能长到自己的脑子里变成武器,如果不用或没有体感很快就忘了。
这里再说下在读书过程中的3个避免的坑
第一坑:不少人读书的时候,喜欢一边阅读一边划线,看到兴奋的地方立马波浪线圈出来了,其实这是一个坑,就是你在画线的同时,大脑产生了依赖性,不会转化到大脑,而是一直在书上,这就跟记笔记是一样的,有多少人记完的笔记还会拿出来再看的咩。
第二坑:很多人看书都喜欢从头刷到尾,一字不拉,逐字逐句的阅读完,感觉这样才算是精读。其实这样的时间成本挺高的,读书一定是纵观目录,快速锁定本书的经典章节,然后选择性的读。反正你的目标是找出作者真正交付的内容就行。
第三坑:很多人都喜欢买大量的书,只要有人推荐好书就喜欢买买买。买回来发现太多压抑就不想翻了。其实书对我们来说就是字典,书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解。所以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回来翻相关的书,直奔解。
03.如何解构一本书
先来说一下解构一本书要避免的3个坑
第一个坑:读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的概念。这时候有些人会停下来去百度,或者去查这是什么字,脑补一下。阅读间隔会打断对一本书的乐趣和快感。有句话叫:“好读书,不求甚解。”疑惑先留着,继续读下去,说不定答案在后面。
第二个坑:一边看书,一边玩手机。很多人都有这个坏习惯,就是不能专注在作者的心流中,被打断次数越多,读书吸收的内容就会大打折扣。专注是顶层智慧中最基本的能力属性。
第三个坑:一本书要么不读,要读就需要有始有终。满皮不动半皮摇,读书如果只读了一半后,过了很久后再继续读后半部分,就不知道书里讲的啥了。读书要持续性读,持续性的读完一本书,切莫断隔。
带着目的或者问题读书跟自由读书,区别还是很大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内驱力下的主动性,你会主动去寻求书中对自己解决问题有利的部分,焦点会集中在自己的问题上,并不关心书中讲的整体性。而自由读书,不带目的性,容易沉浸在作者的思路中,随波逐流,遇到有趣的或者自己未知领域内的内容时,往往会心头一阵莫名的开心,这就是意外的惊喜。
熟悉作者的写作背景,这个也是全局的去解构一本书,甚至解构作者本人,找到一本书的边界,能够开阔视野,甚至都能了解到这本书背后的底层文化,了解到作者在当时的环境中才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字,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