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好好的拍一部电影,讨好所有的观众有多难?
相反,韩寒并没有要去讨好所有的观众,所以他以很低调但又放肆的姿态,讲了一群青年人乘风破浪的故事。
从《后会无期》到现在的《乘风破浪》,韩寒用他写文字般的随性和天马行空,些许给了我点惊喜。
说不上到时有多么喜欢《后会无期》,但想起来的时候还是会觉得电影里的台词、旧旧的画面,让人有些模糊的记忆,偶尔会忍不住想再看一遍。
如今《乘风破浪》也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乘风破浪》在贺岁片中难得走的不是无厘头和魔幻的风格,并没有最美好的结局,也没有色彩鲜艳的画面感,所以电影开始我会觉得和大过年的喜庆会不会有点违和感。
好在韩寒在感觉起来经不起推敲的剧情里,融入了可以让人啼笑皆非的演员台词和表演形式。
在叙述故事手法上,用穿越的方式去到父亲的那一代,这种方式的确是我开始没有想到的,原本还以为只是一部线性的、关于青春的故事。
如果讲情怀,当然以韩寒对青春的把握,我也相信他能很好地驾驭好徐太浪和徐正太的故事,但如果真的只是普通的线性故事,那可能电影里的笑点就会大打折扣了。
使用的穿越的方式,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梗变得更加自然。从徐太浪第一次回到过去,看到自己父亲徐正太开始,各种爆笑的剧情就一直延续到了电影的最后。
当然这些笑点都是语言和演技,以及剪辑手法给人的直面感受,可能单把台词拎出来,并不会让人觉得会多么有笑点。
《乘风破浪》在故事上,是以怀旧的情怀去讲述一群人成长的故事,正是这样的出发点,所以整部电影在布景和画面上都给人一种经典的记忆,比如老电影《英雄本色》,BB机,碟片,以及服装喇叭裤。
不得不暴露年龄了,这些的确都是怀旧的点睛之笔。
一部好的怀旧电影,除了让观影者可以着迷于故事和人物给人的共鸣,更需要能够给人视觉上的缅怀。
其实《乘风破浪》除了笑点恰到好处的精心布设之外,还有就是故事里几个小人物对梦想的迷茫和执着,年少的马化腾,内心柔弱的六一,有着“歌舞厅里只唱歌,桑拿管里只洗澡”的英雄情怀的徐正太,以及永远都只有赛车梦的外来人徐太浪。
这帮普通的人物在天台不断讨论着梦想,却又一次一次感觉未来那么迷茫的时候,电影里所给人的感受,就是如同无法改变世界的无奈一样,让人些许有些伤感而压抑。
在一次次打斗和伤亡的剧情中,到六一为了替徐正太报仇而死去,婚礼现场和死亡现场的强烈对比,让影片从啼笑皆非的剧情转向了让人悲伤的情节,《乘风破浪》的故事也到了高潮,该死的人死去,该进监狱的进了监狱。
而最美的画面还是停滞在了那条昏暗的小巷子,几分钟,就看着那样安静的小巷子,故事才安静的落幕。
所以这个世界并不会眷顾为梦想奔走的人,它不会报以温暖让迷茫的青春能够一帆风顺地成长。
印象中在结束的字幕里,韩寒用了很大的字符告诫人们不要酒驾不要抽烟不要飙车之类的话,不太记得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也许是担心电影过多的青少年叛逆,怕误导了00后的孩子吧。
很难说这样的电影会让很多人喜欢,但起码来说,会让大部分人买账。
韩寒是搞文字的,所以完全不用担心他对台词的诙谐程度的把控,这些从他的书籍中就能够领略的到。
韩寒总能把一些非常大众和平民化的故事讲的风趣幽默,《一座城池》《他的国》《三重门》,我想就如同这些书的文字一样,韩寒用电影语言来表达时,会更多利用以小见大、杯中窥人的方式来给观众惊喜。
有时我会真的惊喜,因为他在自己导演的电影里对每个细节的苛刻。
对《乘风破浪》里的很多场景设计都非常有深刻,而且也钟情,比如昏暗路灯的小巷,小花的闺房,正太帮第一次喝酒聊天的天台,小花上班的小店,徐正太和小花结婚时的现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正太小花六一还有他喜欢的女生四个人,架着两台摩托车,在一面木头墙前微笑的静态画面。
在说起韩寒的《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当然我也会第一时间想到郭敬明的《小时代》,其实很难有可比性,因为会有人喜欢郭敬明将电影拍的和文字一样艳丽奢华,也有人对比嗤之以鼻;也有人会喜欢韩寒把电影像玩弄文字一样随性的风格,但也有人对比不买账。
所以,对于网络上骂声也好,赞誉也罢,都是由于自己对电影风格的喜好的最直观表达,其实如果用心去分析,他们都很好地抓住了适合属于他们的精准观众的口味,或者,粉丝。
我突然想到《乘风破浪》这个电影名称的用意何在,谁在乘风?谁又破浪了?
如同《后会无期》一样,如此耳熟能详的词,当看完电影后,感觉那么寓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