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脑,提笔写下今天的日更,现在还不知道今天的主题是什么?没有提前去想。那就像弘丹老师说的那样,当自己不知道要写什么的时候,在固定的时间内也要完成写作任务。不知道写什么,那就拿起笔来,只管开始写,写着写着你就有了思路。即使你写“我实在不知道我要写什么”,那也要坚持写下去,你会发现,写个四五百字根本不成问题。
当我写下这一段的时候,好象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了,那就写一写自己写作时会面临的这种不知道要写什么的状态和情绪吧。是的,因为每天都要日更,而且我的日更任务也在逐步地给自己增加,从开始的百字文,到后来的四五百,再到一千,再到有主题的千字文,在2022年一年的时间里,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也越来越高。到有主题的千字文这个目标以后,再没有提高过。这个目标坚持了得有三四个月吧,也是想稳定一下。
要主题明确,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来说,不算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每天都要写,而且还要写不少于1000字。有很多时候会写着写着真的是感觉思维枯竭。但是也正应了那句话,输出真的会倒逼输入,正是感觉自己思维的枯竭,有时候会言而无物,所以去年在阅读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以往几年静下心来,看几本书的愿望是有,但真正去践行的时间很少。大多数时候看点杂志就已经算是看书了。去年11月底加入了书友社,跟着陈老师学习构建式真阅读。
因为伴随着日更,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思维的枯竭,同时思维的不开阔,在很多事情上没有自己的思维。常常会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特别是在看一些比较有深度的文章时,就会有这样的现象。当一篇文章在开头就特别吸引我,让我感觉作者说得真对时,那在接下来的整篇文章中,我就会象是一只磕头虫,对人家五体投地,根本一点辨别的思维都没有,不会去保持理智,辩证地对待作者的一些观点。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总感觉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不够,特别是一些名人名言,也就是缺少金句。所以文章缺少点睛之笔。而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生活中处处是素材。我们缺乏的不是素材的积累,而是缺少加工素材的能力。
在《零基础学写作》这本书里,作者弘丹就说过“同样是去看《欢乐颂》,人家能写出《‘欢乐颂’,当贫穷和出身成为一种原罪》,而你看完什么都不记得了。同样是去台湾旅行,人家出出版一本《从北京到台湾,这么近,那么远》,而你旅行结束,都记不清自己去了哪些地方。同样在职场工作,有人能把职场的见闻写成《杜拉拉升职记》,而你却只是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自己的工作”。是啊,这一段话真得是说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种现状,同样的事情,为什么那些真正的写手们就会有那么多的感想,而我们却什么都发现不了呢?
写作者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能够将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通过分辨、加工、重塑,创作为作品。而我们缺少的就是这个分辨和加工重塑的能力,往深了说,也就是我们缺少自己的思考能力,太容易人云亦云了。
所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将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些小事,经过自己的思考重塑和加工,写出能打动自己的感悟,那就是最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