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大学的时候,跟宿舍的同学讨论最多的,毕业后找是否相关的专业工作。那个时候大家都很迷茫,不知所措。
现在想想也是可笑,大家伙考虑的不是毕业后如何获得更好的社会经验,而是想着过更好的舒适区,所以心里才会有恐惧,心理的不平衡带来的只有恐惧越多了。要是一开始大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了。
自从听了蔡叔的《拆掉思维里的墙》后,我才发现,以前走的路,是圈在自己的固定思维里,很多做法,自己是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低认知中。
人的心智模式很重要。我时常回忆小的时候,真的过得很开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让自己百般快乐。但是为什么,越长大,心里越不快乐?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我。我需要怎么做,才能像小时候那样快乐呢?
回过头想着,还是我本身的心智不成熟。以前在学校生活,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对社会上事情也没有了解多少。毕业后我走上社会了,遇人遇事,自己也是处于学校时的心智状态,想着过舒适的生活,对社会现实一概不解,只有当遇到真正的事情后,除了发闷气,其他都不会解决。
其实是掉进了自己的心智陷井。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固定思维模式。这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有多方面。
小时候能受好的家教,父母懂得如何教小孩或者身边的亲人朋友能够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言传身教,小孩子吸收的心智模式也是积极向上,长大后的思维模式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自然而然,良性循环,一种好的模式也自动开启。相反,小时候开始吸收的是负面能量,思维模式一旦固定了,也只能恶性循环,对待正确、积极的实物,都无法辩证。只能用自己的思维框架进行加工,反馈出来的,就是对社会的不满,不公平,而无法看到自己的错误观点。
我这两天时常回想,脑子也是喜欢给刺激的。如果有一点刺激感,大脑就会有点运转,慢慢一点一点积累,大脑就会给激活下来。整个流程,大脑接受下来,自己也不再受以前的思维模式控制了。有时候给脑子多一点反馈也是不错的。
不敢发布自己的文章,就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安全感。怕自己写的不好,怕给人家嘲笑,怕给人家喷得体无完肤?实际追求的所谓安全感,是虚幻的,自己给自己设的圈套,这是给自己堵路。更可悲的是,居然不知道这些原来是安全感在作祟。
恐惧越多,相对应的,想要获取的安全感就更多。这个世界都是平衡的,像打皮球一样,越大力打,反弹得越厉害。
恐惧也好,安全感也罢。主要还是自己的心智模式要成熟,只有升级了自己的思维框架,把以前不好的习惯统统给抛弃掉,重新整合、升级,逃出陷阱,一个好的思维模式重启,阳光还是照样灿烂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