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37期,王萌,坚持分享第77天。
改变语气,降低分贝,你会发现低声教育远比吼叫有力量。
刚刚看到这样一则视频:
一位妈妈陪孩子练琴时,因为孩子老是弹错,妈妈没忍住脾气,急得吼了起来,结果孩子的回应亮了:
“我觉得你还是温柔一点吧”
“但你老是弹错了怎么办?”
“老是弹错,你温柔的跟我说呀:宝宝你弹错了也没有关系。”
视频中,孩子可怜兮兮地“劝导”妈妈要温柔点,看到孩子这楚楚可怜的样子,妈妈的内心翻腾着愧疚、后悔、自责......
无独有偶,一位爸爸正在辅导儿子写作业,眼看着马上就要失去耐心,儿子小心翼翼地提醒爸爸:
“爸爸,你别吼我了,宝贝会写,会写。”
“哇,给爸爸鼓掌......”
讨好的眼神,令人心疼。
这是很多孩子在被吼之后真实的表现,带着深深的恐惧感,小心翼翼地讨好着父母。
当孩子没能让我们满意时,冲着孩子大喊大叫几乎成为父母每天的习惯。
一位家长开玩笑地说:“吼娃两败俱伤,不吼憋出内伤”。
然而,在孩子成长之路,我们真的只能靠吼才能让他们配合吗?
经常被大声吼叫的孩子
最后都怎么样了?
经常吼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很多:
比如:丧失安全感;产生自卑感;导致叛逆,越来越不“听话”;孩子会模仿,会学习,学会了同样的表达......
这其中,最恶劣的影响是对亲子关系的破坏。
网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教授问他的学生们“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要用喊?”
一位同学举手回答说:“因为丧失了‘冷静’,所以要喊。”
教授又问:“可是,为什么别人就在你旁边,你还是要喊呢,难道不能小声点说吗?”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但没有一个答案是令教授满意的。
最后,教授解释说:
“当生气的时候,两个人心的距离很远,为了穿越心的距离,使对方能够听见,于是人的声音很大。
然而,彼此声音越大,就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就更远,距离更远就又要更大声地喊......”
换句话说:声音越大,彼此的间隔就越大,心也越远了。
当我们总是大声教育孩子,实际上,也是在把孩子的心越推越远。
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就毁在了这种过于粗暴的沟通模式上,而一旦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也是教育失灵的开始。
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你就会发现,你吼得再大声,说得再多,孩子也不愿意听,教育就陷入巨大的迷茫之中。
教育中,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则:关系大于教育,只有先跟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孩子才能信任大人,愿意合作。
“关系建立,教育才会真正发生。”
当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习惯提高音量来让孩子合作,其实背地里已经输得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