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上的肿包多是口腔问题的 “信号”,不同症状对应不同原因,及时分辨才能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一、最常见:牙周脓肿
长期清洁不到位,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引发牙周炎,牙周袋内细菌、脓液无法排出形成肿包。
特点:靠近牙龈边缘,触碰疼痛,伴红肿、出血;可能破溃流脓,疼痛暂缓解但易复发;严重时口臭、牙齿松动。
二、牙根问题:根尖周脓肿
龋齿、外伤或补牙后感染侵入牙髓,炎症蔓延至根尖周形成脓肿,从牙龈鼓出包。
特点:位置对应牙根尖(较深);对应牙齿有 “咬合痛”,咬东西时明显不适;牙齿多有龋洞、补牙材料或外伤史。
三、智齿在捣乱:
智齿位置不正(横长、歪斜),牙龈包裹形成 “盲袋”,食物残渣、细菌堆积反复发炎形成肿包。
特点:多在口腔最里面(智齿位置);伴张口痛、吞咽痛,年轻人(18-25 岁)高发,免疫力下降时易发作。
四、慢性反复型:慢性根尖周脓肿
牙髓坏死、感染扩散至根尖周,形成慢性脓肿,疼痛不明显但肿包反复出现。
特点:位置固定在某颗牙齿根部,时大时小;对应牙齿可能变色(牙髓坏死),咬硬物偶有不适。
五、少见但需重视:特殊病变
牙龈瘤:非肿瘤,多因牙结石、不良假牙刺激或激素变化(孕期、青春期)引发的良性增生,质地软、不疼,可能随刺激物变大。
颌骨囊肿 / 肿瘤:极少数情况,由颌骨内病变向外凸起导致,质地硬、生长慢,可能伴牙齿松动、牙龈麻木,需口腔 CT 确诊。
发现肿包该怎么办?
别自行挤破:避免感染扩散。
及时就医:疼痛、流脓者,可能是牙周或根尖周脓肿,需医生排脓后做牙周治疗或根管治疗;反复出现、位置固定者,需拍片明确是否为根尖周炎或牙龈瘤;智齿位置反复发炎,消炎后可能需拔除。
日常护理:温水或淡盐水漱口,避免辛辣食物,轻柔刷牙、用牙线保持清洁。
牙龈肿包多是 “小问题拖出来的麻烦”,早检查、早处理才能护好牙齿,别硬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