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趣说1》读书笔记

观点:

1. 历史不是平镜,它会随时代发展被添加新的内容

2. 礼仪之邦的原意是加固社会的阶级分层,礼,理也,乐,和也。僭越阶级才是礼乐崩坏,而不是现在人认为的礼貌和道德。

3. 春秋战国时期平民可以自由迁徙于各国,地域的自由才能衍生思想上的自由,只有极端情况下君主才会限制知识分子的行动自由,如孔子困于陈蔡之间。

4. 孟子思想的本源不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是将自己的欲望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也是承认政府领导人也是一般人,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需要从体制上去解决,使体制的合理结构能够约束领导人的“人欲”,与儒家不同的是他们不会寄希望于领导人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修养来达到这个目的。

5. 战国时期,思想家屡屡碰壁而改革家却能风生水起,儒家的思想贵在立论,疏于方略,而在动荡的年代中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战国诸侯变法的热情非常高涨,试图创造一个新型,高效而良性的社会制度改革方案,然后以自身的惯性带动整个社会向上发展,反之,只要把社会纳入这个轨道中来,制度自身的力量就会自行运转并做出调整。

6. 古今中外的任何思想在被广泛传播之后都会形成亮点共性,一是神灵保佑,二是偶像崇拜。这是精英思想在被大众世界观改造之后的成果,以便其能更加贴近人性。

7. 儒家三宝:仁政,王道,礼制

8. 尧舜禹时代的政治结构更接近于部落民主制度,尧舜禹并不是君主,而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所以他们很难“乾纲独断”。

9. 孟子的民本思想逻辑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君不行君道,臣子是可以自由“叛变”的,但是到了后世随着君权的不断扩张,民本思想逐渐发展成为“爱护私有财产”了。

10.当国家是君主的私有财产时,国家的兴亡为什么要“匹夫有责”?梁武帝晚年亡国的时候说“江山由我而得,由我而失,何憾之有?”这就是私天下时代的典型帝王心态。

11. 孔孟之道并不是愚忠和纯孝,忠孝是逐渐被统治阶级修改用以巩固社会秩序和人心的思想武器。

12. 一定程度的劳民伤财有助于社会稳定

13. 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缺乏制度设计的思路,所以他们的政策主张往往受人为的因素影响过大(用人策略和君主本人的智谋才干)

典型事例:

1. 晏子不死国君

2.吕文焕献襄阳 

3.李陵叛汉

4. 崇祯帝裁撤驿站

5. 梁武帝末期候景之变

荐书:

《古文观止》

《旧制度与大革命》

《管锥编》

《河童》芥川龙之介

《不朽》米兰昆德拉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海涅

《世说新语》

《罗马帝国衰亡历史》 爱德华.吉本

《资治通鉴》

《南北史演义》蔡东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