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光
提起科协,我就会想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何根。因为他出身中农,不是依靠对象,在“四清”运动中被免去大队长职务。
免职后的何根被留用任大队农技员,这反而使他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了出来,一门心思抓农业科技推广,成就了一番事业。记得在1966年的一个秋天,何根来到我家,动员我担任生产队农技员,我欣然同意了。当时农村里化肥紧缺,除了河泥、猪粪等自然肥料之外,再就是放养绿萍。何根是位和蔼可亲的长兄,整天乐呵呵,与他好相处。我跟着他到处去捞绿萍,集中在绿萍床上,经过几天的打捞,绿萍积聚了很多。冬天来了,野生绿萍都被冻死,如何保证绿萍过冬成了我们的一大难题。由于生产队穷,买不起尼龙薄膜,我就在何根的指导下,用草帘覆盖,白天掀,夜里盖,天天如此,遇上刮风下雪,更是忙给绿萍棚盖严盖实。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绿萍仅保存了2斤,我有些泄气了。何根鼓励我说:“2斤绿萍已是了不起了,开春转暖以后,绿萍繁殖很快,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大片大片。”后来果然一个生产队100多亩稻田都放养了绿萍。何根还说:“绿萍是一座小型化肥厂,有了绿萍,就不愁化肥紧缺了。”这一年,我们大队的水稻获得大丰收,实现了亩产超千斤,在全公社名列第一。从这以后,何根的名声大了,专门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后来我在其他单位任职,他继续在大队里忙碌。不久,听说何根与本村木匠马连生发明了一台“倒萍器”,我怀着好奇心理去参观了一下。倒萍器制作简单,采用一根结实的圆木,长130厘米,直径30厘米,圆木四周分别钉上8根与圆木等长的方木条,制作一个齿轮圆轴。在圆轴的两头突出轴心吻接在外部木制框架内,在放养绿萍的大田里,用人力或牛力牵滚,倒萍效果达60%,比原来人工倒萍效率提高30倍,一位上级农机部门的领导感叹地说:“这台倒萍器看似简单,但我们就是想不到,也想不出。”后来在全省稻区普遍推广使用。1970年,何根被抽调到公社农技推广站任站长,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这一年,他在双浜村首次试验小面积油菜用磷,结果油菜增产效果明显,第二年,油菜施用磷肥技术在全公社全面推广。
何根最大的成绩,就是“鼠洞犁”的推广应用。中央水利水电科学院邱伟峰在1965年来常熟科学试验时,指导县水利局修配车间试制出首台“鼠洞犁”,用手扶拖拉机牵引,由于洞口处理不过关,一直搁置了12年。直至1977年,何根提出“以洞代沟”对原“鼠洞犁”进行改造,使这台“鼠洞犁”有了实用价值,后来在全县甚至南方各地全面推广。这项技术改进,在1982年获国家科委鼠道排水治渍技术推广奖,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南方地区小麦防御技术改进一等奖,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何根是一位做的比说的多的人,农技推广他冲在前,上台领奖他轮不到,虽然有文化,但没有文凭,1990年退休时还只是个农民工。退休不到二年就遇上两次高血压中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