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听说过东野圭吾的大名,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他的文章。借此机会,我读了第一本推理小说《恶意》。
在书的封面介绍上,映入眼帘的是这句:“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案子,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故事从一位名叫日高邦彦的作家遇害开始,在他出国前的一天他在工作室中被杀害。警察立刻介入调查凶手。在第一章野野口修的手记中写到,日高因为邻居的猫经常破坏他的院子,他便毒死了那只猫。看到这我也是毛骨悚然的,觉得日高未免心狠手辣了些。
加贺警官是参与调查本次凶杀案的主要角色之一。他首先怀疑的便是最先见到被害人并报警的野野口修。野野口修说日高在下午六点时打了个电话约他见面,他去到日高家后发现屋子全黑便去咖啡厅坐了一会儿。之后再去便是打了个电话给日高的妻子理惠,同她一起见到了日高的死亡。但是野野口修是日高幼年时的好友,又多次帮助他,为何他要杀了有恩于自己的人呢?
在加贺警官的层层推理下,他觉得野野口修应该是最先锁定的嫌疑人。因为在案发后,他询问了警察日高的死亡时间。他是目击者自然知道死亡时间在哪个时间段,此次套话实则是想知道警察推断的死亡时间。于是加贺申请了搜查令逮捕了野野口修。野野口修也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犯人已就范,此次案件就要结束了吗?不,还有野野口修的犯罪动机没有查清楚,这也是他闭口不谈的东西。
加贺警官通过搜查野野口修的家以及调查野野口修的人际关系发现,野野口修家中有大量日高出版过的书籍的“原稿”,以及野野口修与日高的前妻初美有染。野野口修为了维护初美的声誉而不想把事实公之于众,起了杀死日高的念头,而日高则以杀人未遂为由威胁野野口修做他的“影子作家”。
看到这里篇幅已经过了大半,我在纸上写上一句“日高不该把人逼得那么狠,贪得无厌不要脸。”目前为止我都觉得这些内容不能吸引到我,无非就是一个被威胁的可怜人反击报复的故事。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接着往后看,加贺警官仍然在调查,因为要结案必须弄清楚每个细节。加贺发现野野口修的手记里还有许多和事实不符的地方,于是他找到了小时候野野口修的初中同学和老师,记下笔录。一直看到这里,我才发现这些人口中的日高是个乐于帮助人的孩子,他曾经遭受了校园暴力,但依然愿意帮助伤害过他的野野口修。相反野野口修从小就阴郁,不爱说话,还是校园暴力的参与者。
故事发展到这,基本已经接近尾声。此时的我恍然大悟,我脑海中那个威胁人的日高形象不过是野野口修笔记中塑造的,真正的日高他有才华并且善良。野野口修不害怕死亡,他想要的不过是诋毁日高的名声,包括杀人在内这都只是局中的一环。这又是何等的无边的恶意?
一直到这里,我的内心都无法平静,野野口修为何如此憎恨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日高想把他从深渊里拉出来,而野野口修却想把他坠入无边的黑暗。
在文末作者似乎给出了答案。“但我知道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
自卑感,是的就是自卑感,也是我们的阴暗面。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衷心地祝福那个过得比自己好的人,尤其是在他眼里本不如他的人。
最后,如果硬要说我从这本书里得到了什么,我想那就是我看到了作者剖析的人性的恶,更加让我懂得向善的可贵。以及了解一个人不应只听其他人说这个简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