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学习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其中一小节说到:沟通的时候,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与孩子沟通,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而且还要有技巧。表示理解以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
在许多案例中,我都深刻得体会这个观点的是正确的。我回想自己与孩子的相处中,也觉得这个沟通方式的有效性。但是后面的一段用于夫妻间的对话,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中外夫妻沟通的区别性,觉得不能够这么认同。
--------------------------------------------------------------------
案例是这样的:
【组长:假设现在是一个早晨,一切事情都好像都乱套了。电话铃响了,孩子在哭,在你发现之前,面包也烤焦了。这是你的配偶看着烤面包机说:“天哪!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烤面包呢?”你怎么回答?
A:我会把烤面包扔到他脸上!
B:我会说:“你自己烤你那该死的面包吧!”
C:我会很伤心,只有哭。
组长:你配偶的话 让你对他或她怎么想?
父母们:气氛,憎恨,不满。
组长:你介不介意重新烤一炉面包?
A:除非我下点毒药进去!
组长:你觉得你这一天会怎么样?
A:整天的心情都会被破坏!】
--------------------------------------------------------------------
这一段,我想我是能懂的。
----------------------------------------------------------------------
那么接下来一段:
【组长:假设同样的情形:面包烤焦了,但是你的配偶看着整件事情,然后说:“哎呀,亲爱的,对你来说这真是一个倒霉的早晨:孩子,电话,现在又轮到面包。”
B:我会感觉很愉快。
C:我会很开心,会拥抱他,会亲吻他。
组长:为什么呢?孩子还是在哭啊,面包也还是一样烤焦了。
父母们:那没关系。
组长:是什么原因让你们感觉不同?
A你没有被批评,你会很感激。
组长:你会有怎么样的一天呢?
C:开心、快乐的一天。】
————————————————————————
这一段,我看的时候内心是:WHAT?
孩子哭了,电话铃响了,面包也烤焦了,配偶在那里说一句话就可以让你很开心?他就看着,他不做??孩子哭了,不能他去哄一下?如果他哄不好,可以。那么电话总可以接一下吧?怎么的他一句同情的话,可以让人开心地拥抱他,甚至亲吻他?
莫非这是中西文化差异吗?在西方,有些家庭女人不出去工作,就做家里的这些事情。所以对女人们来说,带孩子,接电话,烤面包这些都是女人的活,以至于男人在一边看着,只需要一句同情的话,就可以让女人们满足了?
————————————————————————
接下来,请看第三段:
【组长:现在给你们第三个场景:你们的配偶看到面包烤焦了,平静地对你说:“亲爱的,让我来向你展示一下如何烤面包吧。”
B:噢,不,那比第一个还糟糕,让我觉得自己很蠢。】
————————————————————————
我还是没办法理解。可以啊,我偶尔烤焦了,配偶来给我烤一下,为什么觉得自己很蠢呢?
但是换个角度。如果这主角是孩子,不是女人。好像似乎,文中说的有点意思。当孩子做事情没做好,觉得难过的时候。我们作为大人不能说要怎么怎么做才可以,而是去与他共情,让孩子做出选择。
不过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孩子如果自己还是没有做选择呢?这时候,父母们要如何引导?
我想,育儿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能还是有不太一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