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但是”这个词表示前后内容的是转折关系。如果你接下来要表达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在逻辑上构成转折,例如,表达不同的观点时,就可以用“但是”二字。
我相信大家对于“但是”二次都非常熟悉,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频繁用到:“我很想帮你,但是我现在很忙啊。”、“他是犯了些小错误啦,但是我认为他工作也很努力啊。”、“穿秋裤是不好看,但是天冷不穿秋裤你会生病的啊。”……如此等等。两个字非常好用,表达观点也十分清晰。
麻烦的是,在日常的沟通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即要明确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又要最大程度上顾及对方的面子,给予认可。于是,我们学会了“先扬后抑”的说话方式,即先认同对方的部分看法,表示赞赏,接着再做一个语气转折,表达不同的观点。你看,这样即顾及了对方的面子,又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两全其美。这样的说话方式看似精致和面面俱到,仔细想来,却时常遭遇听话者的不买账。我们会感到很诧异,为什么呀?我明明已经先认可你了,才再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的。已经这样给足你台阶了,你咋还不能接受呢?太过分了吧。
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样“先扬后抑”的说话方式为啥时常不奏效。从沟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表达对对方观点的认可,即“扬”的部分时,我们与对方站在了一起,心理上我和你是自己人。可是,当我们为了表达后面不同观点,即“抑”的部分而说出“但是”这个著名的转折词汇时,此时不管我们接下来说的是什么内容,“但是”这两个词已经把我们和对方放在了对立面了,同时让对方在心理上预警:他要不跟我站在一起了,他和我不是自己人了。于是,你作为他的心理认知上的“别人”,说的任何内容对方自然都无法接受了。即便在前面你费尽苦心做了很多“扬”的工作。因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那么,怎样表达才能够平顺过渡,让对方比较容易接受我们“抑”的部分呢?很简单,不要在形式上把我们和对方放在对立面就好了。舍弃“但是”这样的转折关系词语,而使用“同时”这样的平行关系词语。当我们说“同时”的时候,是在表达前后内容是并行的关系,在心理认知上是同等的地位。这样对方就会比较容易接受。譬如,拿今年很热门的“傅园慧洪荒之力事件“举例好了,很多人在指责傅园慧作为国家队代表,在奥运会赛场面对媒体的表现不够“正统”,太过个性和活跃。而你却有不同的看法。此时,你可以这样表达:是的,当我看到傅园慧作为国家运动员代表在媒体前表现的那样不端庄,我内心也是与你一样感到难以接受的,因为这和我们以往对于出门就代表国家形象的运动员的印象有很大反差。同时,我也注意到,傅园慧作为一名90后年轻运动员,平时训练非常刻苦,对于这次比赛也是极度重视,即便身体不舒服也坚持比赛完。我想,这样的过程带给一个年轻的运动员的成就感与喜悦,也正是她在镜头面前如此忘我的表现的原因吧……
你看,用了表示平行关系的“同时”二字,而不是转折关系的“但是”,在表达上,语气就会差很多,也更加容易获得对方心理上的认同。让不同观点的交流,变得更加愉快。
当然,这里也要说明,不是所有的场合表达不同观点都适用“同时”。大家可以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