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红华
高纯请我为“新信义坊”写点什么,我一直没有动笔。她大概知道我跟美食文化多少有点关系,不说一个懂字,至少在心意上是接近的。
“新信义坊”是一家饭馆,在小镇广场边上,三层三间店面。
那天小区疫情管控撤点,夜色正好,我和女人戴了口罩出门。穿过上岛咖啡,广场上空旷寂寥,就顺道去新信义坊。这个点上,饭店是个什么样子,等待开张吗。
我记得原来门店上有一幅字,“信誉至上回头客 义薄云天兄弟情”,前一句在理,做生意,信誉第一,就像做人;后一句抒情,朋友多,照顾生意,多少有点用成语说事的嫌疑。而“坊”,是里巷,作坊,是寻常百姓生计糊口之所。
那幅字不见了,“信义坊”做“大”了,前头还加了一个“新”字。看来新“信义坊”顺了烟火日常,是要奔着自己的味道去,是要大干一场的。
其实,新信义坊与小镇其他食坊没什么两样。
临江面水的小镇,有福气。这里的人们安于日常,聚在一起,吃喝讲实惠,没人会在意这些字,更不必提这些文字背后的文化意味。只要清爽,价格实惠,自己泡个茶,怎么的都行。
但每一个管饭管酒的地,若只追求利润,并不会被人看好。小镇上,凡是新开张的,前两三个月火爆,并不新鲜,做出名气的,倒是没有几家。
门厅略暗,显然并没有开灯,只是点菜间有光,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在。推门进去,里面齐刷刷地看过来了,端着饭碗的厨师,站着吃的老板娘,正夹菜的老板。先是吃了一惊,是的,这个档口,哪有人进店里来。然后是打招呼,说事。
“吃饭这么迟?”
“没办法,做点外卖,不做没得吃,要活下去啊。”老板娘就是“高纯”,胖嘟嘟的脸,大块头,大嗓门,人也直爽,不见外,“工地送餐迟了,还好,做了千把块。”
一边的老板何军笑笑,顾自吃饭。他刚送餐回来,话不多,一看就是个实诚的人。
“你们顾自己吃,我们就转转,空了来。”
“堂食可能还要些天的,要看政府的通知。”老板娘实话实说,听得出,她是重规矩,守本分的,“防疫做到位了,就可以来吃了。”
她捧着饭碗,送我们出来。“谢谢你们的关心,谢谢。”
我久居小镇,熟悉这里的山水人文,里街小巷。一直觉得,这些年,小镇的餐饮,走进一条胡同,就在一条胡同里。好似江南的古镇,各式小桥,依水势而建,错落有致,民居白墙黑瓦,夹着曲折的街巷,一色的腔调,并未想象的那般鲜活。
固守可贵,而创意不足,新信义坊一度也脱不了这个俗字。但老板娘不信邪,偏偏要在“纷扰中寻出一份闲静”,坚持活出自己的“色香味”。
一碗“老板娘蛋炒饭”,足以传出口碑。是的,做得好吃,一份主食,也让人惦记。
蛋炒饭做法简单,用心才出彩。一品锅的蛋炒饭,你下几个蛋蛋?蛋炒饭,名副其实,蛋要多少个,你不妨问问,可全凭顾客做主,否则就成了饭炒蛋。摒弃了习惯思维,依着食客的需求,才是食之正道。
加点雪菜,多炒一会儿,上一小碟黄辣酱,一罐霉豆腐。主食的小心思真能打动人的胃的。里面的精耕细作不多说,光是这份用心,就值得你信任。“老板娘炒噢。”主顾们的一声吆喝,道出了内心的喜好,也吃出了味道与口碑。
春日里,高纯野到山间田边,顺便拔些胡葱,挑好洗净晒干,加到蛋炒饭里,那种滋味,一筷子下去,连着一筷子下去,才痛快。也许只有记得食材美妙的人,才会如此细心地挑逗人们的舌尖。
疫情之间,野货已不再时髦,时令蔬菜和水里土货成为吃货们的新时尚,尤其是河溪里的鱼虾黄鳝,最受欢迎。一道野生杂鱼火锅,成为新信义坊潜心打造的菜品。
野生鲫鱼、老虎鱼、石斑鱼,小河虾等,也不是每天都能买到,有时候少了,就凑成一道杂鱼火锅。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鱼虾,就掺杂在一块下了锅,按顾客的要求,不放火锅料,就纯白汤的炖,原味,鲜嫩。舀一口汤喝,微烫入味,触舌可及。
老板何军一早就开着他的宝马去菜市场了。赶早,才“抢”得到新鲜活跳的鱼虾,而且价格实惠。这个干练低调的男人,酒也不喝,话也没有几句,就只知道好好干活。菜买回来,他就去工地忙了;灰头土脸地下了工地,又清清爽爽地回店里帮忙。
新信义坊其实是高纯一个人在管。这个建德女汉子,人生地不熟,硬是要闯出一片天地,谈何容易。靠什么呢,一靠信义,二靠用心。
接手那会儿,高纯一方面凭着自己的胆识与酒量,积累人脉人气;另一方面动脑筋,更新菜品,迎合口味。两者都不容易。而她,坚持做,做到自己满意为止。
那年夏天,我在山水居朋友家吃饭,后来人多了,打电话给新信义坊叫几个菜。想不到小区的电梯坏了,高纯两手拎着打包的菜,自己跑腿,上八楼,本来她就显胖,这下子,气喘吁吁地,满脸的汗,她的大眼睛都瞪出来了。叫她歇口气,喝杯啤酒,她都顾不上,又跑楼梯去了。朋友都说,这个老板娘,会做生意,不错的。
“老板娘,你们这里有什么特色菜?”
“酸菜鱼,鱼籽鱼泡吃吃看。”
说到酸菜鱼,算是一道家常菜,不少餐馆做得不错。新信义坊的这一款,也不妨尝尝。煎黑鱼和煮白汤都用大火,快速煮到鱼片变色,再将炒锅洗净置火上,放油烧到微微冒青烟,趁热“滋”在鱼片和泡椒上。这时候的鱼片,嫩滑可口,酸辣不油腻,勾人肠胃。
“尝尝这个菜,新推的,多提意见。”每一回,高纯都把顾客的反馈作为自己新的起点,她按自己意志做事,并投以炽热、精细、耐心,像个孤独而精力充沛的孩子,玩自己的沙子。
机会属于动心思有准备的人,那是高纯,也是“新信义坊”永远揣在怀里的信仰。
高纯也不再把自己当做异乡人,空闲的时候,她会在广场和江边走一走,和人打着招呼,最初的陌生感荡然无存。她知道,一棵树独自种在这里,有水,有阳光,自然生长,心无旁骛,永远不会孤单。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高纯得请我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