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人性》的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曾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客座教授。同时,他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在学术界拥有重要的地位。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洞察人性》等,这些著作改造了弗洛伊德学说,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本书 《阿德勒心理学经典系列:洞察人性》首次出版于 1918 年,深受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这本书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阐述个体心理学知识的著作之一,既是权威的心理学学术著作,也是浅显易懂的科普读本。
本书的篇幅适中,分为“人类的行为”和“性格科学”两大部分,其中有大量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把作者的心理学理论像讲故事一样分析得清楚、明白,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自己的内心被一层层剥开。
核心内容
阿德勒在书中首先提出了人的行为依据,然后分析总结了童年经历对世界观和性格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人在童年时期应对困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将会决定他成年后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记忆、梦境和幻觉来分析出他的内在诉求,从而解释他的行为模式背后的动机。人的行为模式应该尽量符合社会规则,一旦违背社会规则,就会陷入不幸之中。
一、阿德勒关于人性的解释
阿德勒认为,人性是人的诉求,不同的诉求支配着一个人不同的行为,而人的性格是一个人行为习惯的综合体。理解一个人的诉求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洞察他的人性。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人的诉求分为表面诉求和根本诉求。表面诉求往往只是停留在对行为的简单解释,而行为背后最根本的诉求才能称得上是人性。
只有仔细的与人沟通,了解他行为背后有哪些细微的东西,才可能洞察行为背后的真相。
比如,一位青年男子找到心理咨询师咨询,因为他总是不停地在换女朋友,脚踏好几条船,这样的状况让他身心俱疲。而心理咨询师发现,找女朋友只是他的表面诉求。他小时候曾经被家人独自关在家中,留下了很重的心理阴影,让他有了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为了逃避这种感觉,他便要不断证明自己在别人那里是有价值的、是被需要的。因此,在找女朋友这个表面诉求的背后,他的根本诉求是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被他人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