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音汉阳
传说离古汉阳城西二十多里处,远古时有一座山,山中有一个石洞,当年大禹治水带着随行人员来到此洞,见洞中干凉通风,可容数百人,决定在此暂驻。
附近百姓积极支持大禹治水,自发地肩背手扛、背扛肩挑着大米上山,贮藏于洞中以供大禹及随行人员食用。数年后,治水完毕,洪水退去,洞中剩下不少大米。
管粮官问:“禹王,剩下这些大米该如何处置?”
大禹回答:“将米藏严,将洞封死,说不定何年何月会派上用场。”
第二天,粮官找人照禹王吩咐,将米藏好。大禹带着治水队伍下山,告别百姓们而去。
后来,因水被制伏,山下良田广阔,搬迁过来的居户越来越多,人们为纪念大禹,称此山为禹粮山。
不知过了多少年,长江汉水交汇处又闹起了洪灾。有一年,洪水来势异常凶猛,禹粮山下房屋被淹,庄稼淹没,周围汪泽一片。人们纷纷携带食物和衣服,躲到禹粮山上安身。
上山不到三天,人们带来的食物都吃光了,便到山中寻物充饥。山上到处光秃秃的,想挖几棵野菜都非常困难。上山避灾的人群中,有从安徽一路要饭流浪到此地的母子二人,遍身褴褛,满脸黄瘦,儿子黑娃才十四岁,瘦得一身皮包骨,也跟在人们后面寻找充饥野物。
这天傍晚,黑娃将好不容易挖来的野菜嚼烂后,喂给躺在地上发烧的娘,自己倒地昏睡过去。梦中,一位长发红脸银髯皂衫的老大爷走近他耳旁,轻轻地说:“孩子,看你母子二人这般样子,实在可怜。明日辰时,你带上要饭的碗,爬到山腰南面,找到一块半边悬空的大青石,青石下方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绿色石头,你用细棍慢慢地拨开石头,石头孔里就会有奇迹出现。”
黑娃睁开眼睛,天已大亮,原来自己做了一个梦!他忙将梦境说给娘听,娘觉得这梦有点奇怪,半信半疑,黑娃向山腰南面寻去。
黑娃依梦里的情景寻找,果然发现了大青石。黑娃按照老大爷所说拨开石头,只见一股“白沙子”流出来,装满了碗,黑娃用那颗石子堵上洞口,把碗端到眼前一看,这哪里是沙子呀,分明是又白又细的大米。他不敢相信,用手拈了几粒放进口里一嚼,果真是大米。
黑娃赶紧吃了一碗,填饱肚子,又接了一碗带回去给他娘吃。娘吃了大米,精神足了,烧也退了。
消息很快传开,人们让黑娃带路,来到大青石旁,用右手中指伸进孔中掏米,你一碗,他一碗,每接满一碗,米就停止,再掏,米又重新外流,怎么掏也掏不完。
山中藏米救了众人的性命,人们便将这座山改叫“米粮山”。
在这次洪灾中躲到山里来的,还有山下一个姓赵的财主,带着家眷,让管家和佣人带了许多食物,躲在山另外一面的山洞里,生怕别人发现。眼看食物快要吃完,洪水仍未退去,正在着急,管家从山那边打探到穷人们掏米度灾的消息,回家后向主人禀报。赵财主听后兴奋起来,与管家一起偷偷摸到大青石旁,等人们离去后也在孔中掏米,可怎么掏也掏不出一粒米来,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到山洞里。
好不容易熬到第十天,洪水终于退去。人们都下了山,修房补屋,整田耕地,忙于耕种。那赵财主一心贪恋山中藏米宝库,下山第三天一大早,他让佣人们整理家园,自己带着管家,扛着锄头,提着米袋,爬到米粮山上,找到那大青石下的宝洞,用锄头把洞口挖得房门般大,心想:现在可以一袋一袋地把米扛回家了。正在赵财主得意时,突然,洞里冒出一道长长的碗口粗的白烟,向空中飘去。白烟飘过后,赵财主和管家用锄头从洞里往外刨,企图刨出大米来,但刨了一阵,刨出来的却都是些白泥土。当他俩举起锄头,再往里刨时,只听“啪”的一声,那块半边悬空的大青石猛然塌下,紧接着坡上泥土石子“哗啦啦”掉下,把洞口封住,赵财主和管家被埋在洞里,再也没有出来。
从此,米粮山再也流不出白米来了,而米粮山却从古至今横卧在汉阳城西,告诫着世人:为人切莫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