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忠君不食禄的介子推

为了论功行赏,晋文公拿出大量的金银布帛,遍赏追随他的人,领赏的人无一不开心,惟有魏犨、颠颉二人,自恃勇猛,见赵衰、狐偃都是文臣,赏赐都躲过自己,心中十分不悦,口中屡次出怨言,晋文公念他们有功劳,全然没有计较。

随臣介子推,为人清高,在济河的时候,见狐偃有居功的言语,心里十分鄙视他。自从随着臣子们朝贺一次之后,便借口生病在家,甘守清贫,在家耕织,以奉养老母。

晋侯大行封赏,却不见介子推,他偶尔回怀念一下,但是时长日久,便也没问这事了。

邻居解张,见介子推无赏,心里愤愤不平,又见国门上张贴了悬赏告示,便去找介子推,告诉他这个消息。介子推笑而不答,他的母亲在厨房听到这事,跟介子推说:“你为晋君效力十九年,且曾经割股救君,功劳不小,今日为何不说?即使国君赏赐几钟粟米作为饭食,也好过现在耕织劳苦。”

介子推说:“献公有子九人,唯有主公最为贤德,老天都助他入主晋国,诸臣不知天意,争抢功劳,我以此为耻!我宁可终生耕织,也不敢贪上天的功劳以为自己的功劳。”

老母亲说:“你虽然不贪功求禄,也应该入朝一见,也不要埋没你割股的功劳。”

介子推说:“孩儿既无求于君,为何还要见面?”

老母亲说:“你是廉洁忠诚之士,那我岂不能不是廉洁忠诚之士的母亲?我们母子就隐居在这深山,还是不要去市井吧。”

介子推大喜说:“孩儿素来喜欢绵上,那里的高山深谷,确实是个好的归处。”

于是便背着母亲去了绵上,在深谷中安家,草衣木食,安定终身。他们的邻居都不知道他们去哪里了,唯有解张知道。

解张连夜写了一张布告挂在朝门,晋文公早上上朝,近臣将这个布告取下来送给晋文公。晋文公看了上面写着:

有龙矫矫,悲夫其所;数蛇从之,周流天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皆有宁字;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晋文公大惊:“这是说的介子推啊,昔年寡人在卫国,缺衣少食,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我进食,如今寡人大赏功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这是我无法推卸的责任啊!”随即便派人去找介子推,可介子推已经不在了。

晋文公捉拿了介子推的邻居,问他们介子推的去处,并承诺能找到介子推的人,重赏加官。

解张进言说:“此书并非介子推写的怨言,乃是小人写的。介子推不好意思邀请请赏,带着母亲隐居在绵上的山谷中,小人是不忍看他功劳泯灭,便代为写了这封陈情书,替他说了这些画。”

晋文公说:“若不是你这封信,寡人几乎忘记了介子推的功劳。”遂拜解张为下大夫,即日驾车,一解张为向导,亲自去绵山,拜访介子推。

绵山峰峦叠叠,草数萋萋,流水潺潺、行云片片。山林里鸟声不觉,山谷回声,四处都找不到介子推的踪迹。随行左右找了一些农夫来问话,农夫说:“几天前曾有人看到一个汉子背着一个老婆婆,在山林间汲水喝,然后又背着老婆婆登山走了,至于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

晋文公命人停车在山下,让人到处找,数日都找不到。

晋文公有点生气,跟解张说:“介子推为何如此恨寡人?我听说介子推十分孝顺,若是放火烧山,他必定会背着老母亲出来。”

魏犨进言说:“从流亡之日开始,众人都有功劳,且能全部算在介子推头上?如今介子推以隐身而要挟主公,让主公逗留在这里,虚度时日。等他避火出来,臣一定会骂他一顿。”

于是命军士将山前山后围起来,并开始放火,风助火势,火很快蔓延到山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介子推始终不肯出山,母子相拥,死在枯柳树之下。军士漫山遍野的找,找到了他们的骸骨。晋文公看了,痛哭流涕,命人将他安葬在绵山之下并设立祠堂。环山的田地,都是祠田,命周围的农夫负责每年的祭祀。除此之外,还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后世在绵上设立县,称之为介休,也就是“介子推休息在此地”的意思。

放火烧山的时候,正好是三月五日清明时节,国人思念介子推,因为他死于火灾,国人不忍心用火,为了他吃了一个月冷食,后面逐渐减少到三日。至今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的民众,每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预备足够的干粮,用冷水食之,称之为“禁火”或者“禁烟”。因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家家将柳树插在门前,以为介子推招魂,也有人在野外祭祀,焚烧纸钱,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忠君却不贪功食禄,为后世留下了寒食节的传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