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生死书》里见到一点描述人“惰性”的叙述。该描述是基于不同地理环境,对不同人做不同的惰性概论。
北寒地区白人,食物高油高热。体格广大,勤劳坚韧的习惯,每天忙得没完没了。
南热地方黑人,由于气候闷热。人懒,不爱动。饮食爽利。
不管是勤劳还是懒散,都属于人的惰性。即环境生成,长久积累,很难更改的偏性。
不黑不白的黄种人呢。肯定也是有的。
地理环境的偏性,塑造出来的人,也就有这方面的对应性。
性格偏性则来自于情感环境。
性格大概就是自我的一个表现形式。
宽松舒朗的环境成长起来的人,更轻快活泼。
刺激多变的氛围熏泡的人,谨慎犹豫。
这个是生活气氛下的不同人格形成。也属于身不由己的东西。
还有一个自我塑造的偏性成分就是分别心。
我小的时候后,正好改革开放。全国大搞由点向面的经济建设规划。
我们家原来是山区。外面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传到山里来的时候,一下子就引动了人口大流转。
我父亲和母亲就在那时候把家搬进了城里。
这种环境阶段的我,形成了两极人格。
我们属于客家山民。从前一样穷的时候,山民和海民没有优劣的区别。
但是到了开放时期,贫富就成了优劣的区分内容了。
沿海地区地平水远,发展优势明显。
山区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根本没法跟沿海相提并论。
没几年,贫富很快拉开差距。
我小时候在沿海城市。一路承受着冷眼长大。对当地人有日积月累的一种自卑感。
而那时候我奶奶还在,所以我们会经常回山里看望。对于外面各种能得到的好东西,父母一般都会倾力置办回家。
我们家乡山里的人,最会慷慨的夸耀为家里带新鲜事物的人。
这样,见父母广受赞誉,我一个小屁孩自然就觉得,在山里人面前,我有更优越的经历和见识。
也就自认为比生活在山里的人,更有装逼的东西。
就这样,我的最初自我内容就是,在城里人面前的姿态极其低贱。
反过来,回家对家乡山民,则装得神气活现。
这种人格形成的惰性就应该属于半自主。
综述一下。人格自我,就是区别对待事物态度,长时间习性形成。这种积累形成的顽固性特征,就是惰性。也就是所谓每个人不同的自我,也有好听点叫个性的。
个性这个事情,我觉得也没什么所谓好和坏。
适应个性的调整性行动错落,不会大幅度颠覆事态方向的行进流程,当事人能平和松弛,事态也能顺畅的递进过度。这个是最好的。
好多人却随意放大个性作用,无知无能,强烈放纵人格惰性。阻碍干扰事态的简单秩序,引起多元素短暂震荡。但是事物发展的不可逆转性,在相应的震荡波段,就会强烈弹荡这些个性的乱搞份子。全环境回伤,狂乱激烈。有多大瞎搞,就回报多少灾难。
这种被惰性全方位左右的幼稚,伤害很大。
所以个性,惰性,人格,习惯,这些东西。其实不神秘,不可怕,更不值得屈服。
塑造出来的东西,可以欣赏,调和,适应。但是千万不能放纵,一旦放了,就会臭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