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和有是一个一般来说相对的概念。眼见为实,有的概念深入人心。在语言的习惯中,有代表了实在,空代表了虚无。
现实的俗世生活就是柴米油盐,总是在谈物质。为物质而产生的精神被鼓励,以精神讨论精神要么被认为“高大上“ 要么被认为“精神病”。《中论》中讨论的显然是后者,而且是在有众中部派争斗的环境中诞生,用于平息争议,还原佛陀的本义。
《中论》里的二谛指世俗谛和胜义谛。“众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在这里“世俗谛”代表了一些世间法,“胜义谛"代表了出世间法。“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并不是说出世法就高于世间法,而是不了解世间法,就不能了解出世法。
所以《坛经》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但世间是苦的,要完全理解苦,还要借助出世法,才能解脱。“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比喻了这种情况。呼小玉是表面的,希望情郎听到是内涵的。在世间得法是表面的,在出世的法才是内涵的。联系两者的是智慧,是中道。
最后,《维摩诘经》说:“世间法,出世间法的二。世间法本性空,即是出世间法。于其中不入不出,不该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二谛在某种默然声中,已经不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