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要坚持从严管理党员,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根据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804.1万名,比2021年底净增132.9万名,增幅为1.4%。
近年来,基层党组织党员结构日趋复杂、教育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只有根据党员不同类型,适时调整教育管理方式,才能不断激发党员责任意识、奉献热情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切实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一要坚持 “目标式”管理,促在职党员有为。基层党组织应逐步探索推进落实在职党员到村(社区)报到,要求在职党员结合自身特长每月至少参与1次志愿服务活动,实行“群众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组织评单”的模式,由在职党员为辖区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重点开展党的建设、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等工作。
二要坚持 “定岗式”管理,促无职党员有责。为充分发挥好村(社区)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根据党员年龄、文化程度、自身特长、个人意愿等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使无职党员在政策宣讲、基层治理环境卫生、产业发展、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三要坚持 “跟踪式”管理,使流动党员有学。以网络平台“线上”学习为抓手,依托“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定期向党员推送学习内容,并以在线测试、在线交流心得体会等形式督促流动党员加强学习。安排支委班子成员与流动党员结对,每月了解其思想、工作状况,实现“跟踪式”管理。
四要坚持“帮扶式”管理,使困难党员有助。严格落实“三建四关心”党内关怀机制,组织先锋党员与困难党员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全力提高困难党员生活质量和水平。健全完善“重要节日有慰问、生活困难有帮助、平时生病有看望”等长效机制,及时掌握困难党员所思、所缺、所急、所难。
五要坚持“关爱式”管理,使年老体弱党员有依。针对年老体弱党员参加党内组织生活不经常、日常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大力推行“关爱式”管理,结合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定期送学上门,帮助老党员们足不出户了解党的最新方针政策。以支委成员为主体开展结对联系,为每名年老体弱党员确定1名结对联系人,明确每月至少1次上门入户、走访联系和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身体和生活状况,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鼓励有能力的老党员发挥在村(社区)时间长、联系群众广、威信普遍高的特点,积极参与基层事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