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正是基于塞勒对违反或背离“理性人假设”的人类行为的研究。关于这一点,在专栏开始的时候,薛老师就专门讲过这个问题。因此在从新闻上听说到这个消息之后,我马上就想到了,不由的会心一笑。于是我便在朋友圈上发了一条说说,表明了我对经济学关于理性人的假设的观点。经济学关注的不是人的理性,而是存活的条件。大经济学家阿尔钦曾经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一颗树超阳光的那一面,树叶就长的比较茂盛,背着阳光的那一面,树叶就长的比较稀疏。那么,这时候我们会说树叶是理性的吗?树叶很可能是没有理性的,但是不管树叶有没有理性,我们关心的就只有一个规律,就是朝着阳光的那一面树叶长的比较茂盛,背着阳光的那一面,树叶就长的比较稀疏。这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跟树叶本身是不是理性的没有关系。
一年的专栏学习结束了,有些关于经济学的概念会忘记,但是有一些经济学的原理却一直印在脑海中,是不是就会想起。我想,至少有三个经济学原理让我印象深刻,颠覆了我的认知。
铅笔的故事
起初听到薛老师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在公交车上,那时候就感叹,原来一支铅笔是如此神奇。
一支很稀松平常的铅笔,我们很容易就能买到。虽然铅笔很普通,但是它的原料非常复杂,它的笔杆是木头做的,但不是普通的木头,是一种专门的叫雪松木的木材做的。它上面的油漆不是一层而是6层。笔芯用的是石墨,铁圈用的是黄铜,还有铁圈内固定的橡皮,总之,它的产地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再有就是它的制造工艺也非常复杂。如果要深究下去,一支铅笔的制造规模,你说有多大?
市场力量造就铅笔神话。一支铅笔如此神奇,它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
1、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掌握了制造一支铅笔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怎么样才能造一支铅笔,这些知识从来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的大脑里面。没有单个人知道怎么做铅笔,但是这支铅笔却做出来了。这是它神奇的第一个地方。
2、每一个参与生产铅笔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导致一支铅笔的产生,每个人只是做他手头上的事情。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铅笔是什么,有些人根本就不需要铅笔,但是他们的努力,却使得铅笔能够自动自觉地生产出来了。
3、生产铅笔的这些人,生活在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他们互相不认识,说着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互相不理解,有时候互相看不起,有时候互相敌视,甚至可能互相打过仗。但这没关系,他们能够共同合作,把一支铅笔造出来。
4、更神奇的是,虽然一支铅笔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努力,积聚着一代一代人的知识,但是我们购买一支铅笔,所要支付的代价是微乎其微的。现在我们用一块钱就能很容易的买到。
这是多么奇妙的现象!再看看大自然,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不可能。到底是什么力量,能够让这么神奇的事情发生呢?那就是市场。经济学是研究大规模陌生人互动的规律。而我们说的这个市场,就是那个让成千上万陌生人互相协调工作的平台。
市场力量造就铅笔神话。这是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过去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达到2.3兆美元,却未能给每个儿童12美分,让死于疟疾的全部人数减半。也就是说2.3兆美元砸下去了,要是每个儿童能拿12美分,打上一针疫苗的话,死于疟疾的人数就会减少一半,但做不到。
要是当中有3美元能够到达妇女的手里面,儿童死亡人数又可以减半,但是做不到;如果每个家庭能够拿到3美元买蚊帐,那么大量的疾病就可以避免,但是做不到。
哈利·波特的商业奇迹。在2005年7月16号这一天,英美两国却能够设法把900万册《哈利·波特》送到读者的手里面。书店从来没有出现缺货的现象,即使出现了缺货现象,也能够迅速补充,从来也不需要有什么哈利·波特的马歇尔计划,这事就做成了。
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成效。
1、缺乏反馈机制。最重要的一点,是市场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扶贫行善,则缺乏适当的反馈机制。
在商业里面,我很容易挑选谁是善于从商的人,因为标准非常明确。有10个人,我给他们每个人2万块钱,让他们出去做生意。半年之后回来,我看他们赚了多少钱,就能够判断谁是会做生意的人。
但倒过来呢,我给10个人每个人2万块钱,让他们去做善事。半年之后回来,我用什么标准来判断,他们谁是最会做善事的人呢?没有明确的标准。
在行善里面,我们缺乏明确的关于效率的标准,所以我们不知道行善怎么才是有效率的,这是最重要一点。
2、委托代理问题。许多负责行善的人,他花的钱不是自己的钱,只要不是自己的钱,他的认真程度就要打折扣。
3、所托非人问题。有很多地区的贫困,恰恰是政府造成的,而国际扶贫机构却把钱交给这些造成了当地贫困的政府。那么这时候,如果我们要依靠这些政府去扶贫的话,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4、养懒汉效应。持续的扶贫会造成人民的依赖,使他们不愿意再去尝试,不愿意再去努力。相反,他们努力的不是力争上游,而是力争下游。他们争取的是,怎么才能保住贫困地区的称号,怎么才能够持续获得援助。
从来没有看到过谁能对慈善做出如此透彻的分析。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效率是最大的公平”、“创新是最好民主”在我头脑中形成了对经济学最基本的认知框架。这是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婚姻经济学
在讲需求的时候,讲到过“法律无效定律”。说到结婚钻戒的成本是由男女双方共同支付的,谁付的更多取决于谁更迫切需要结婚。
1 、以风俗习惯替代婚姻合同条款。从经济学的角度,把婚姻看作是一个商业合同。
人都有浪漫的一面,他们喜欢说:我找到的这个人是我一生中唯一最爱。
弗里德曼说,如果你真的认为这女孩是你一生中唯一最爱的话,那么我以一位统计学家的身份告诉你,世界上两个唯一相爱的人,相遇的机会几乎是零。茫茫人海,在有限的生命里根本不可能遇见对方。我们听到过,看到过很多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听起来不那么浪漫的是,人们就是在自己身边,顺便找个比较合适的人就结婚了。
2 、女人为什么要嫁给比自己大的男人。一位法律经济学家劳埃德·科恩的文章《结婚,离婚和准租》
文章中解释说,男性和女性的价值高峰期不一样,通常我们称赞女生都说她年轻,漂亮,身材好,这些都跟生育有关,而生育发生在人生的早期。
通常我们称赞男人都是他有事业,有成就,有安全感,而这些品质通常都发生在人生的中年,甚至中老年。
如果女生找了一个年纪比自己大,个人价值已经比较清楚彰显出来的男生,那么这段婚姻的不确定性就比较少,婚姻的光绪就会比较牢固。
3、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剩男,剩女越来越多了?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结婚了?
著名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 )《给莉莉的信》
女性的生育能力非常有限,非常稀缺和珍贵,所以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保护,女性的自由也因此受到严重的抑制,是避孕技术改变了这个约束,决翻了女性。
如果说婚姻是一种契约的话,那么家庭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人们成家实际上就是注一家公司,这家企业投入的是夫妻双方的时间、精力和感情。
它的产出是一些列工种欧提供的服务。包括厨师、裁缝、护士、采购员、司机、秘书、室内设计师、心里辅导师、清洁工、搬运工、形象顾问、前程顾问、公共关系助理等等,这是家庭的产出,这是家庭的作用。
维系一个家庭是有成本的,当所有的这些功能越来越多的被社会上的其他同等服务所替代的时候,维系这个企业的价值就下降了,人们更愿把时间精力用到其他地方去了。
把婚姻看成是一份合同。这是第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薛老师就是用这样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形式,将核心的经济学讲的通俗易懂,启发你将经济学思维运用到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帮助你构建经济学思维。
薛老师是我最喜爱的得到系老师之一,他的声音也让人很舒服,他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通过听音频就能很好的理解每个经济学的概念,而其中很多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经济学原理,让我的认知一遍一遍的刷新,自己更加的理性、悦纳、进取。理性:学会将愿望和结果分开批判;
悦纳:学会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而非抱怨和指责;
进取:忘记均衡的世界,着眼于创新引领的开放的世界。
这就是我学习经济学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