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日夜执着,哪来一夜爆红?
最近几天,“一夜爆红”“一夜刷屏”等词语充斥网络,给人一种“屌丝逆袭”“咸鱼翻身”不过是瞬间之事的错觉。其实,哪来什么“一夜爆红”,不过是无数日夜的执着与无关岁月的从容。
——①——
最美青春年华,含泪“抛夫弃女”,无悔献身医药
2015年,曾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已经89岁高龄的屠呦呦,前两天再次“一夜刷屏”。
事情缘起她和她的团队宣布,已成功解决了“青蒿素抗药性”这一世界级难题,而且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并且他们的成果已经获得了国际权威组织和专家的认可。
屠呦呦“放大招”,很突然吗?其实回顾她的一生,再来看就一点儿也不突然了。
16岁的她,不幸患上肺结核,整整两年的病痛折磨,让她从此立志学医。
1951年,执着的屠呦呦如愿考上了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接下来几年,20来岁青春少女的她,整天埋头背书、认药、做实验,无暇恋爱。
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又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继续每天扎在实验室做研究。
1963年,屠呦呦才结婚。婚后,为了科研,她甚至把自己弄成了一个“抛夫弃女”的狠女人。
为了前往海南岛完成国家“523”秘密军事任务(当时丈夫因文革已被下放“五七干校”),她一咬牙把大女儿(4岁)送到全职幼儿所,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1岁)送回了宁波老家。
这个“523”任务,就是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而研究所之所以设在海南,正是因为这里曾是全国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死亡的威胁下,她毫不畏惧,带领团队,走访全岛,收集偏方,遍稽群籍,反复试验,费时好几年,才最终锁定青蒿。为了加快试验进程,她甚至以身试药。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
——李廷钊(屠呦呦的丈夫)
1972年青蒿素成功研制以后,她一直致力于青蒿素的抗药性研究,即便荣获诺奖,也没能影响她执着的探索。
“我不习惯这些场面上的事,咱们加紧青蒿素的研究工作吧。”——屠呦呦
登上世界科学巅峰,89岁高龄,还能带领团队出成果,秘诀无他,唯有执着。
——②——
抛高薪顶质疑,用知识回报祖国,用科技守护生命
近日,宜宾长宁发生6.0级地震,成都提前61秒预警“一夜刷屏”,该系统的发明者王暾更是“一夜爆红”。而他的执着信念早在11年前便立下了。
08年汶川地震,血淋淋的照片深深刺痛了“川娃子”王暾博士的心,他毅然放弃国外高薪,自筹300万回国研究“地震预警系统”。
他回国后立即从人才市场招了7个同事,随即在成都组建了研发团队。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时常遇到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因此不断有成员选择离开。
不到一年,300万启动资金只剩下1.4元,资金链断裂,公司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还被人质疑为“骗子”。
最穷的时候,甚至加不了油,买不起盒饭,靠团队成员刷信用卡度日。但他没有放弃,始终执着于自己的选择,发誓要研制出中国人的“地震预警系统”。
2010年底,王暾团队完成了地震预警系统的雏形,并把仪器部署在汶川地震余震区进行实验。经过3年多上千次测试,终于研制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系统”。
研制成功,团队陆续获得成都高新区、四川省政府和国家科技部的扶持奖励资金,“过上了有钱人日子”的王暾团队,毅然把这些资金投入预警系统安装,甚至拿出高铁预警系统营收3000万元投入下一步研究。
如今,该系统价值超过5亿元,覆盖我国国土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第一大预警系统,已成功预警多次5级左右地震,如云南巧家。王暾和家人却还住在出租屋内。
“最终,我们将有望通过类似于气象预报‘看云识天气’的方式,对地下云图进行自动或人工分析、研判,促进预报地震科研水平提升。”——王暾
“创业者要有承受孤独的能力,在没有人相信自己的情况下,创业者首先要学会自信与坚定。” ——王暾
质疑仍未停息,资金依然困难,王暾和他的团队执着前行,正奋力向打通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的高峰攀登!
——③——
屠呦呦与王暾所谓的“一夜爆红”除了无数日夜的执着,还有无关岁月的从容。
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投身抗疟疾药物研究,王暾十余年研制中国“地震预警系统”,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无论迎来的是冷眼还是掌声,任时光流逝、岁月变迁,都不曾丝毫动摇过他们执着的信念,这份无怨无悔的从容,何愁不能出成果?何愁不能干成事?
如果你不期望“一夜爆红”,请坚定自己的选择,埋头干好眼前的事;如果你期望“一夜爆红”,请更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更要埋头干好眼前的事。
因为世界怎会辜负你我,那份无数日夜的执着与无关岁月的从容呢?
愿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