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接了一个学生,上课特别喜欢打断我的讲话,发表他自己的看法。
对于我来说,很欣赏积极主动的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后来,发现并非如此。
不管是学生会的还是不会的题目,每当我讲了不到三分钟,学生就开始说,老师我知道了,xxx。每当此,我便停止讲课的节奏,认真听学生在说什么。后来发现,学生没有一次说的在点上,当时心想可能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所以说的不在点上。
后来回想学生课堂打断我上课说过的所有的话,有这样2个特点:
我开始讲没多久就被打断;
每次说的都不是在顺着我引导的思路;
也就是说,这个学生可能没有听课,没有跟着课堂的思路思考,而是依然在自己原来的思路上。而且不管自己原来思考的怎么样,都会立即表达出来。
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里面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呢?
也许,这个学生已经习惯这样了,习惯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事情做久了就成了习惯。可是,明知是错的,为什么还会这样去做呢?动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可以换成另一个问题,一个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特别有表达欲?
从《自卑与超越》中可以得到,可能是这个学生受到的关注太少。
那么这个假设成立吗?有什么内在逻辑?
学生因为成绩比较差
受到老师、家庭、同学的关注比较少
学生渴望获得别人的关注
学生用肢体、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获取关注
因为学生成绩较差,因而外人不会注意学生这种获取关注的方式
学生获得了更少的关注
学生更加渴望别人的关注
学生获取关注的方式更加奇怪
外人开始讨厌这个学生
......
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学生越缺爱,越表现奇异,外人越不喜欢。
分析到这儿,突然想起我小时候“插嘴”的故事。小时候,在大人旁边听他们聊天,我总喜欢插上一嘴,“那个,我知道!”“不就是什么什么吗?”而每每此时,母亲都会在外人都离开或者回到家的时候,开始“教训”我,最开始只是说,“别人说话,你插嘴是不对的”,再后来,母亲发现我还是在插嘴,便开始了打与惩罚。好在,后来渐渐学会了不插嘴。
现在回想,那个时候我插嘴是为了告诉别人我也知道这件事,来显示自己有多厉害,从而获取别人的关注。而母亲的方式简单粗暴,却也获得了好的效果。
可是,我的这个学生我要怎么去引导呢?
我想,首先是让学生感受到爱,让他知道,不管他的成绩是什么样的,老师对待他和别人的态度是一样的。其次,再让他知道打断别人的讲话是不好的。要先跟着别人的逻辑去思考,思考别人在说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然后再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最后,在别人表达结束之后,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
当然,做总比思考难很多。现在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先感受到唉,然后养成“先思考再表达”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