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这个词几乎每个读过书的人对它都不陌生,而每个大学生对它更是熟悉。但是我发觉,写字的力量逐渐在削弱,甚至在许多人身上消失。至少,于我是这样的。写字,是记录下点滴,记录下经历,也是记录下观点,记录下自己逐渐形成的价值观。但是,在价值观不断被拖出台面的今天,写字进行阐述,似乎变得越发的困难了。
在四年以前,参加高考以前的我,每周都会有写作的训练,尽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尽管是不情愿地去做,但那总归是有益的。在后来上了大学,似乎不再有专项的训练,似乎,写字变得尤为笨拙,似乎语言的组织变得尤为艰难,甚至寸步难行。我问自己,这是怎么了?
大学是象牙塔,而于我,大学也像个大染缸。它让我什么都想去尝试,但什么都无法做到极致,逐渐丧失亦步亦趋去建立的自信、习惯和能力体系。这是我自己的原因吗?很大一部分一部分是,但有一部分,也是这个教育体制,或者说这个环境赋予我们的这种导向性的结果。大学期间,似乎我们“写”了不少论文,我们去寻找度娘的帮助,Ctrl+C和Ctrl+V在几次论文的洗礼下也逐渐变得模糊了。没能在这一次次写论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行文风格,逐渐理顺自己的逻辑思维和价值导向,是导致如今逐渐丧失写字能力的重要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会找借口,说那是被逼的,不是我所乐意去做的事。那么用所谓的灵感来询问自己,当你觉得心中溢满灵感的时刻,是否有立刻拿起笔,记录下彼时的所思所想,记录下彼时灵感迸发出的“优美文字”?没有。想法随时都会产生,人是具有高度智慧的动物,从来不缺乏想法,但是行动力、执行力却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主动去拥抱的,总是有两个自己的灵魂,一个积极和一个懒惰灵魂的相互挑战,而往往,懒惰的灵魂总是胜出。没行动,何以形成习惯?没有习惯,何以将事情做到极致?并非说每个人都要写出行文多么动人的文字,但是作为一个具备社会能力的年轻人,应该学会懂得总结自己的观点并供给以坚定的事实去论证和说服。
“厚积而薄发”,无论好坏,量变引起质变似乎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道理。在懒惰的灵魂一次次的“帮助”下,我也把大学以前那么多年所积蓄的写字的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挥发殆尽。在懒惰这量的积累下,把这“质”给逐渐丢失了。
许多次,发觉自己好像有很多思考,但当想记录下来时,却只字不出,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说到底,也是思考得还不够深入,还不至于变成自己的东西。论点总是有明确的论据作为支撑,有正确的逻辑去引导而成的答案。
要尝试去写字,无从下笔?那就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思想又从何而来。相信,在思想火花不断地碰撞和闪耀下,慢慢便能够理清自己的逻辑思维以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不论对错,但是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支撑,便有自己的价值导向。
不要为了写字而写字,要为了思考而写字,写下的是属于自己有逻辑参考的思想,也是形成自己力量的重要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