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觉得很有意思,在读书期间我做了些笔记,分享给喜欢看书的书友!!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差别。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狗之间的差别还大。我认同这个观点,认知层次不同,就是鸡同鸭讲。人和狗之间还能通过表情、手势进行交流,但人和人之间会因为思想的维度相差几个等级而无法沟通。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广义上来讲,认知也是一种智慧。
机会并没有那么依赖运气,机会之所以没有青睐你,是因为你并不具备开启它的条件。
先做起来,让自己变得更好,“意外好运”才有更大的概率降临。
势利是刻进人类基因里的,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势利贯穿了人类各种行为的始终。
获得好人缘的正确方式是拥有更多的正面资源。
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应该随着生命的进程而不断动态修正的,但据我所知,很多人并没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于是,就只能常常依靠外界的评价和态度来给自己画像。
装得越狠,向真实价值回归的强度就越大。在你收获更多掌声的同时,出糗的可能性也同比增大。理由也很简单,你想要长期维持在一个远高于自己能力的状态,是不可能做到的。不装,有利于你在认清自己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所以别装,千万别装。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对一个正确的道理表现出懒惰,就是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选择懒的这个行为,本质上是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巨大好处。
想尽量能在动力还欠缺一点的事情上坚持下去,有四个建议:
一、学会分解任务;
二、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
三、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
四、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机会,指的是一定时间内迈向有利的可能。这种“可能”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碰到,只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并没有满足开启它的条件。机会不是从天上砸下来的,是靠你用资源自行开发出来的。
每个机会其实都是靠一个个碎片拼出来的,没有前面积累的碎片,你就难以拼出下一个图形,而没有下一个图形当中的一块碎片,你自然也无法拼出下下个。
没有一个领域是没有机会的,哪怕你现在看不到机会,不代表以后也看不到机会。对于任何一个看似没有机会的领域,我的建议都是,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原地踌躇和等待,不如先做起来试试。
当我们主动提供“劳动”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是表明我们想建立长期交换关系的姿态,但这个策略仅在你与对方差距并不是那么大的情况下方可使用。在此之前,请先埋头积累。如果你想在积累的同时通过“建交”来获利,可先将你的目标转向与你对等或略胜于你的那个群体。
认知清单:
• 知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
• 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
• 将有限的时间优先用于对有效知识的学习。
• 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是可以相互兼容并存的,重要的是能否找到可以在两者中取得各自优势的方法。
• 完善自己的元知识是打造知识体系的关键。
• 深度思考的目的在于修正和完善元知识,而非单单往上造东西。
• 坚持学习有一系列方法可循。
• 知识变现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点,虽然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知识变现的过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最优解。
• 在边际接近零的领域,数量比单价重要得多。
知识层次:
一、信息知识(外界直接摄取来的那部分信息);
二、加工知识(将外界摄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得来的);
三、体系知识(在某个领域拥有足够多的加工知识,并有能力将它们有机地捏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系统、一种理论);
四、智慧(真真正正的由大量体系知识搭建起来的)。
摄入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同等重要
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的差别就在于知识本身的联结点数量和可应用的范围。有效知识本身可以引发进一步思考,还能通过与其他知识的联结,改变其他知识或孕育出新知识,而次有效知识就极少能干这些事。
系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
系统阅读:是阅读系统书籍的行为,当然也有可能是尚未成书的。
优点:
1.会告诉你某事物正确的观念和行动,让你对某个事物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2.可以帮助你改掉很多坏毛病;
3.更新关于某个东西或者某件事的看法。
缺点:
1.用小块时间是干不了的;
2.大多数时候都是需要大块时间的;
3.每一次系统阅读的开始就先要在脑中整理相关知识,才能接着往自己的体系里加东西。
碎片化阅读:是某些知识碎片,这些知识碎片没有形成体系,可能只是某个结论、某个观点。而是某些知识碎片,这些知识碎片没有形成体系,可能只是某个结论、某个观点。
优点:
1.文章一般篇幅不长,且阅读的主题之间没有多大的连续性;
2.随时开始、随时结束的特点,使得我们能有效地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
3.每个人每天都是有很多碎片时间的。
缺点:
1.深度不够;
2.主题深度足够,但讲得深度不够;
3.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相关性和连续性(好像什么都懂一点,但要真问两句,可能什么都不是真懂)。
碎片化阅读是真真切切地提高了阅读效率,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能够从碎片化的知识中迅速抽离出我们需要的东西。
先建立起自己关于判断知识的知识体系。首先,能分辨出哪些能要、哪些不能要。其次,针对自己要的东西,补齐相关需要的背景知识,将碎片化阅读变成我们建立每一个知识体系的入口,从碎片化阅读起步,从而顺利过渡到系统阅读。这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应该就是未来快速建立知识体系的主流。
打造知识体系需要笨办法
完善你的“元知识”
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更底层的基础和算法),它包括所有对于认知的认识,以及对认知的控制与调节。是组成知识本身的更基础的知识,以及控制与调节知识的知识。
作用:不被某些毫无逻辑的碎片化阅读内容误导。
如何完善自己的元知识
坚持用科学、辩证和逻辑的思维来往自己的脑子里加东西,遇到跟自己现有知识体系不符的东西能用客观、理性和思辨的态度去对待。
学会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一种很特殊的能力,它无法作为一项独立的技能去换取价值,又切实影响着我们的各项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视的能力。
对于某些对追求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有一些执念的人深度思考更像是一种精神,不用学就会,是一种自发进行的过程。
对于某些并没有这种执念的人需要刻意养成的习惯,非常困难。
要学会深度思考,首先得弄明白深度思考的目的。
元知识是底层的基础和算法,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而深度思考则是对元知识这种底层算法的测试和修正的过程。元知识决定了知识的有效性。深度思考是发现错误、矛盾并修正元知识的过程。
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得查漏补缺把知识体系尽量补圆满,还需要一些逆向思考(绝对圆满是不存在的,但可以尽量靠近)。
如何更早更多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分享、分享、再分享(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第一、分享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
第二、分享是一件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的事;
第三、每一次分享过后将各类反馈进行归类和收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式。
知识体系的稳固是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上面的各种“笨办法”,而只有持续践行这样的“笨办法”,你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加接近正确和完整。
持续学习,为何你无法坚持下来
学习的动力:要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并懂得行为和目标之间的关联。
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在于对目标的认知,越确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有效导向目标的,学习动力就会越足。
收益的可见性和即时性
让收益即时可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目标分解(分为短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继续细分,到你的每一个小目标都是收益可见的短期目标为止)。
学会正确计算价值
学习肯定能得到价值,而学习可能是按年或者是更长时间后一次性结给你的。
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找到效率最高的变现点
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东西,就是寻找到知识最佳变现点的能力。找对属于你的变现价值最高的那条路,自然就是你能利用知识挣多少钱的关键。
高效的变现模式,主要看两点:
第一、你的知识是否稀缺,变现模式是否能被简单模仿;
第二、你的知识变现模式是否有足够广的受众。
网络时代的知识变现
线下到了一定的规模,边际成本的增长就会非常快,而网络则趋近于零。
先找到自己的影响力范围,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输出独特价值的点,以扩散而非挣钱为目标去向更多的人持续输出,努力成为这样的价值中心。
挣钱是一门手艺活:重新认识金钱
认知清单:
• 人格决定钱格,金钱影响道德。
• 渴望程度决定努力程度,正确方向上的努力程度决定成绩。
• 花钱比省钱更符合道德标准。
• 无节制地省钱是错误的金钱观,无节制地花钱也一样。
• 在开源和节流产生冲突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坚定地站在开源这一边。
• 不同种类的劳动,产生的价值当然是不同的,但考虑到边际,同种劳动产生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 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才是最大的价值,而金钱是这种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 让别人挣到钱就是让自己挣到钱。
• 风险盈利并不等同于赌博,风险思维是一种策略,赌博思维是纯凭运气。
金钱是人性的放大器
钱格与人格
不管人与金钱的关系如何变化,可以肯定的一个事实是:金钱离开了人以后,是毫无意义的,它只是人用来换取商品和服务的中间态。金钱仅仅是一个媒介,而很多人却错把媒介当成了目的。
金钱却并没有改变任何事,金钱仅仅是一个人性的放大器。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
有钱人更有道德
道德感是判断一个人品行的重要特质。
虽然道德感在每个人心目中的金钱价值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可量化的,影响这个量化标准高低的一个是所受的教育,另一个是本身拥有的财富。
在金钱因素以外,道德感并不一定会因为他是富人或穷人而发生变化,但在金钱因素以内,富人背弃道德感的阈值确实会更高一些。
你对金钱远没有那么渴望
你对金钱的企图心,野心就是企图心,是描述你对一种事物的渴望程度。
你可能不是真正地很想挣钱,只想在不付出任何努力的前提下无条件获得金钱的青睐。
学习太辛苦了,比苦力更辛苦。这是穷人和富人最本质的区别,缺钱是外在表现,却不是内在因素。穷人和富人都有同等机会去重新学习,学习技能并不需要很多钱。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很多机会,只是符不符合开启的条件而已。
大多数人所谓的努力和积累,仅仅是一个一直在愚弄自己的骗局。努力的效果累计,不在于努力的时间段,不在于磨了多久,而在于有效时间有多少。有效时间,首先指的是花在有效的学习区域里的时间,其次这个时间是“学习的总时间×学习效率”后得出的时间。
无节制地省钱是个大坑
省钱与花钱是简单的财务调配问题。
省钱是想把它调配到他们认为的更重要的地方,或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更重要的地方。对于进取型人格来说,无节制地省钱,省掉的除了钱,还有让自己变好的可能与这个世界产生更多联结的机会。
花钱本身就是潜在的财富,没有产生预期回报只是你暂时还未找到合适的方式变现而已。
正确的省钱方式,可以在不牺牲体验和其他重要代价(比如更高代价的时间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先得知道什么东西是我们的成本,省了钱以后增加了哪些显性和隐性成本,以及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如何。
年轻人该拥有怎样的财富观
除非你是非常进取又聪明的强能力者,否则适度积累永远是有必要的。
要快速积累财富,就必须克服你在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比如房子、车子、贷款利息、生活必需品、通货膨胀等,这些都是你在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越大,你的财富积累速度就越慢。
“乱花钱”指的是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没有得到有效体验的花费,例如,在感官刺激上进行大量的简单重复消费、非理性的冲动消费、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费等。
开源永远大于节流
节流有上限,它受制于你的总体收入水平,而开源没有。开源的人节流易,而节流的人开源难。
投资自己在本质上就是另一种程度上的开源。当开源和节流冲突的时候,大多数时候,站在开源这一边都不会有错。
你的劳动很不值钱
普通的收入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资产性收入,即利用现有资产本身带来的收益,如存款、房租、股权分红、版税等;另一种是劳动性收入,即利用即时性劳动换来的报酬,一旦停工就会没有收入。前者是持续性收入,24小时都在挣钱,后者是一锤子买卖,靠自己一锤子一锤子凿,什么时候锤子不挥了,钱就停止入账。
要快速提高收入就得在保证劳动性收入不缩水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资产性收入在你的总收入中的占比,而只有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能力与资产,并将它们自带的红利利用起来,方能使自己的赚钱速度跑赢大多数人,从而从下层通道慢慢地往上挪。
究竟怎样才能挣到钱
寻找难以替代性,体现在事情的门槛高与低。门槛高即可替代性难,收入就高。门槛低的即相反。要踏入更高的门槛,就必须拥有更多的技能。
大门槛一般都是由多个小门槛组合而成的,每个小门槛除了对与生俱来的某些特质有需求外,其余都是对某类技能的具体要求。
在现实工作中,并不存在依靠单一技能的状况,技能都是组合着用的。重合率很高的技能,这些重要技能就是决定你进阶更高门槛的关键。
让别人挣到钱的价值原理:让别人挣到比原来更多的钱,我们给别人的价值做了加法(先考虑如何让别人挣到比现在更多的钱,然后属于你的那份钱自然就来了)。
学会用风险赢利是指期望收益大于零的这样一种游戏,且游戏里的风险还是可控的(跟赌博性质不一样)。在拥抱风险的前提下尽量控制风险,从而增大赢面。
以某些确定性的规律为杠杆,将无法判断的事通过条件式等价,转化为容易判断或自己更有把握判断的事,这就是利用逻辑进行风险的等价转化过程。
赚时间就是赚寿命:重新认识时间
认知清单:
• 时间可以赚,时间是变量。这不仅是物理学上的概念,从人生哲学上看也是如此。
• 时间就是生命,这并不是什么修辞,而是事实。占用他人的时间等于部分消耗他人的生命,请付出代价。
• 注意力才是计算有效时间的关键,滥用注意力的隐性成本非常高昂。
• 操别人的闲心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 花时间还是花钱,究竟哪个合算不能一概而论。
• 近似估算时间价值是选择的关键。
• 提升时间的使用效率有八大黄金守则。
• 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等于变相延长寿命。
时间也可以赚,分为两个维度
第一:单位时间做事的数量;
第二:单位时间做事的类型。
时间很重要,需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去珍惜
为别人花在你身上的时间支付更合理的价格。当你准备占用他人时间的时候,请小心翼翼地征求他人的同意,并养成付费的习惯。
注意力就是注意的能力,也是注意的表现,是我们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使用注意的方式。是我们管理自己的关键。注意力就是稀缺中的稀缺,随意使用注意力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很多人容易把结果后的行事准则当成结果前的原因之一,这就犯了大错误。
很多事情能请人就请人,能花钱就花钱,只有核心价值的、不可替代的部分由自己完成(对于钱多、时间少的人,它的确适用)。
一个要拿时间来换钱的人,现在反而拿钱去换时间?那么这些换来的时间是否能产生出等量或者更大的效益呢?这是一个很重要但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究竟是该花钱,还是花时间,这得视谁是稀缺资源来定。
当你的时间更加值钱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地会在以前某些舍不得花钱的地方花钱去换时间。如果花出去的钱高过了他们的时间成本,他们一样会选择花时间。当单位时间回报的钱越来越多的时候,你的行为自然就会自动调整,无须模仿(先拿时间换钱,将自己的闲置时间尽量用来“换钱”,提升时间的利用率,这样平均到单位时间的价值才会更高)。
正确计算时间价值
单位时间价值是没法精确计算的,但有一些最基础的算法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可以让每个人在估算的时候尽量接近自己单位时间价值的准确值(以每年工作251天,一天工作8小时来计算单位时间价值)。
将大部分精力花在选择之前的人,往往在深思熟虑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之后,就能够相对快速地前行。
正确赚时间的重要法则
赚时间有两个维度,一是单位时间有更多的产出,二是同样的时间和产出下让自己的时间经历更丰富。
八大法则提升时间的使用效率
1.列出条目任务
把当日重点要完成的任务条目式地列在某张便笺(或手机便笺)上,无须做额外的标记和说明,且随时可增添和删减,完成一件就划掉一件。
2.寻找高效时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效时段,要提升自己在单位时间上的使用效率,就该先找到自己的高效时段。在明确了自己的高效时段以后,尽量把每日最烧脑或最希望完美收尾的任务放到这一时段来完成,以保证脑力的高效利用。
3.远离噪声干扰
尽量找安静且不容易被打断的环境进行重要工作。
4.合理利用碎片时间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碎片化的事,例如,你可以利用在地铁上、公交车上的时间,或是在每项任务之间的间隙,来完成一些碎片任务,这样至少可以降低很多明面上的时间损耗。
5.减少后台运行
处理任务时如要选择暂时搁置,尽量处理到阶段性收尾,尽量少做后台运行,以便能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当下的任务中。
6.降低切换频率
在对宝贵的整块时间进行利用之时,与其让切换间隙的损耗白白流失,不如集中力量先将某件事做好。如果一定要进行切换,请减少切换的频率。统筹很重要,损耗的规避也很重要,需要自己找平衡。
7.明确任务目的
每个人都必须时刻牢记自己当下的任务目的——我来这里做什么,当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多线程处理并没有问题,但必须时刻保持界限。
8.挤挤,再挤挤
当一个瓶子被石子塞满时,你依然能往里加沙。当它被沙填满时,你依然能往里加水。不要认为原来既定的时间计划就不能动,当有更重要的事情出现时,别急着说自己没时间,先去对比有没有更不重要的事情可以被替代。
没人真正为你好:重新认识关系
认知清单:
• 行善或者关心他人,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
• 划清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
• 父母并不总是为子女好。
• 我们对某件事物的情感并非是对事物本身,而是对我们自身附着在事物之上的各种念想和辛勤劳动等。
• 恋爱和婚姻要保鲜,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
• 亲戚关系将渐渐失去存续的基础。
•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 用人情来模糊化社交上的等价交换,是想占便宜,因为人情按“个”计算,而不是价值。
• 情商从广义上来说也是智商的一部分,它的高低并不以是否懂得做某些特定的事为依据,而是以是否达成预定目标为判断准则。
• 找准自己的社交定位,少做无用功,不要把消费账户和工作账户搞混。
• 知恩图报并不正确,既然知了恩就不要图,要马上报,因为恩情会随着时间被打上折扣。
人和人之间,需要一点界限
行善有时是作恶:行善也是需要经过他人同意的,因为他人可能未必需要你的善意。
不恰当的、不顾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恶。很多人在行善时遇到对方不领情的情况,都会迸出对方“不识好歹”的想法,虽然不会说出口,但其实仅是想想,就已经不是行善,而是作恶了。
划出自己的领地
人与人相处,多少都需要一点界限。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与各种关系人的交往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分寸。虽然范围可大可小,但绝不能没有。没有界限,领地就无从谈起。在自己的领地,无须经过对方允许才能拒绝。
尊重他人的界限
尊重他人的界限则是维持交往的重要因素。
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
世俗认知中的亲情是虚构的,真实存在的只是父母与自己那么多年付出的心血、精力、劳动之间的情感。刻意升华情感并自我感动是不正确的。
如果父母希望跟孩子之间能够长时间地保持一个互相有感情的友好状态,那么就得多提供孩子为父母做事的场景。一味对孩子好才是真正的自私,因为对孩子好是使父母心情愉悦的本意,符合本意的当然是自私,但我们的教育却常常把这种自私扯成无私,实在是荒谬之极。
恋爱和婚姻,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
恋爱如何保鲜
保持恋爱吸引力,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同时将性行为和日常相处的频率降低,直到正向增加与反向减少的速率相等,那么所谓的“恋爱保鲜”才能实现。而社会吸引力是可以通过自我提升而逐渐增加的。
婚姻双方的博弈
婚姻制度并非天赐,而是人为,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设立的。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它使得社会状态相对稳固。
“爱”是什么
产生爱意的前提肯定是对方有吸引你的地方,这种吸引你之处必然是在未来于你有利的。“爱”也是模糊计算后的结果,是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一种选择。走入婚姻则是众多相关利益互相博弈后的决定,若是两个人之间没有了企图,没有了利益,情感自然就不复存在。
履行或者不履行婚姻责任都是一种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行为。因为一旦不执行,就难以承受内心被狠狠鞭笞的心理煎熬,只不过这种自利在执行的同时也利他了。
如何让合作持续下去
一个人如果试图在婚姻里占据绝对主动,就已经失去合作的基础,将合作变成了压迫。只要这种想法一产生,婚姻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入囚徒困境。但无疑可以通过增加社会吸引力来稳固婚姻的“实质安全感”。
亲戚和亲密的关系
亲戚,分为亲和戚,亲指族内,戚指族外。从广义上来说,亲戚的亲戚也能归类为你的亲戚,亲戚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结论,因此法律上当然也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族的概念和亲戚类似,都是为了生存而聚集起来的团体,团体成员之间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面对困难、抵御外敌。但现在不管你会干点什么,几乎都能让自己的服务匹配到相应的需求,同时也能轻松兑换到你想要的任何等值的东西,那么我们自然就无须只选择跟身边的人进行协作与抱团,当“亲戚关系”的额外价值逐渐淡去,谈亲戚必亲密的说法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渐渐失去存续的基础。
亲戚的概念要淡去也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还分地方。有这么一个现象,越是在大城市,走亲频率越低。而离城市越远,则走亲频率相对越高。并不是城市里少了人情味儿,而是因为城市人的生活圈子更大,对走亲这件事也看得更为透彻,他们更乐于平等相交,乐于将“走亲”并入“访友”。将“走亲”并入“访友”并非只是某一个群体的做法,而是未来的主流。
你是在社交吗?你可能在瞎忙活
社交的必要性
之所以还需要长期社交,肯定是为了一些用资源买不到的东西,如果可通过资源交换解决,那就一律用短期社交来进行资源交换就行了。
社交的内核
正确的形式显然应该是极少数的长期社交加数量极多的短期社交的组合。短期社交意味着等价交换,话说得再漂亮也改变不了等价交换的内核。不思提升自我交换能力,而单纯用喝酒吃肉去套近乎很明显就是一个愚蠢的决定,这样的社交方式就很容易做无用功。当我们看不清社交关系的内核时,就容易事倍功半,导致瞎忙活。看上去天天在外面应酬,却没有多少产出。
找准自己的社交定位
很多人只知道“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他们的社交是盲目的。每次出去社交,先分清楚,这趟出门是去干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社交有两个账户:消费账户和工作账户。每个人出去社交,都至少带着一个。其中消费账户负责消费,比如用时间买快乐等。工作账户负责工作,比如用时间达成利益交换等。社交并没有错,前提得有效。
情商是一种对关系的处理能力,可以分为处理与自己的关系的能力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的能力。
可以选的话,先付出
在社交上,先付出的人看起来似乎也是风险很大的。只要你挑选的社交对象跟你自身拥有的资源基本匹配,多数时候都是能获得等价回报的。多次博弈的收益稳定性肯定高于单次博弈。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知恩图报有问题,知恩就得马上报
恩情折扣指的是任何恩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打上折扣,且时间越长,折扣率越高。
价值要即时回馈
价值的即时交换就是,你为我做了什么,那我又能即时提供些什么。很少有人懂得价值的即时交换的重要性。不管对方是否需要你的回报,你的回报都会带给对方惊喜和愉悦。
当你发现“无以为报”的时候,请切记,每个人都有短有长,只要你们双方都是人,你就一定有能提供给他价值的地方。这只是你愿不愿意多花一点精力观察、寻找,以及回报的意愿是否强烈的问题。养成“知恩即时报”的好习惯都会让你受益。
如何过好这一生:重新认识人生
认知清单:
• 人生没有起跑线,也没有假想的跑道。如果要用游戏来表示,应该是一个自由度最高的游戏。
•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
• 说不想努力的人,不是不想要努力后的结果,而是惧怕努力要付出的成本。
• 努力有着许多“坑”,并非仅是看上去努力就能达成目标。
• 很多“坑”是达到一定高度前不可避免的,那么踩“坑”其实是越早越好,越早损失越少。
• 格局是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下层没法看清上层的世界。
• 学习和职场一样,长期来看,都是专注自身最划算。
• 提升格局首先要勇于打破自己的积累,看得到往上有更高层次。
• 合理分配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合理安排投资和消费的时间点,是提高人生使用效率的两大关键。
• 幸福源于比较,但不论是跟他人比较还是跟自己比较,这都是大脑能调整的事。
活着的意义
我们处理跟所有人之间的关系,都只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协作。我们的生命里,一直都只有孤独的自己。
自由意志下的体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竞争的最终目的是争夺资源,就算有些人是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那么导致他产生这种“追求”想法的,大概率也是资源的拥有者可以获得更多肯定和尊重的类似前提。竞争不代表不正确,但我们的真正目的应该在于体验。努力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努力一定是为了你自己而努力,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而努力。
努力,不足以让你过上好日子
人人都想努力
你不是不想变得更好,而是不想付出变得更好的成本,这个要明明白白地分清楚。究竟你是纯粹不想得到结果,还是不想付出成本呢?其实这个世上没有人会排斥努力有可能会带来的好结果,排斥的只是伴随它而来的成本。
为什么仅努力还不行
“成功”最重要的三要素是运气、智慧和努力,努力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已。用一个链式的顺序表达大体是这样的:运气——智慧——努力——智慧——运气。
努力的正确姿势
1.努力是一件目的性的事,要做有规则且会产生积累效应的工作。
2.努力是一件内生性的事,可以看作加速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3.努力是一件讲效率的事,将你的有效努力统统用在刀口上。
少走弯路,可能死得更惨
避坑本身可能是个坑
只有真真正正地踩进坑里,才会知道坑有多深,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踩得多了,才能炼就火眼金睛,能分辨长成什么样的大约就是坑。仅凭别人的经验和单纯的理论学习,在多数情况下,对坑的理解几乎都会出现不小的偏差。当真的踩进了坑以后,也很难较快地爬出来。
踩坑要趁早
对于会总结、会思考的年轻人来说,就是应该多踩坑,多尝试不同的环境,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样成长起来才是最快的。在自认为了解得非常详尽、自己已经足够小心的前提下最后进了坑,这样学习效果才会出来。踩坑的损失反过来说,很可能是深入学习的必需费用,少踩一个坑,就意味着少一次学习机会。年轻人积极避坑不一定是好策略,只要你会思考、会总结,坑是没有白踩的。
格局,决定你的世界
格局最接近的解释,应该就是我们的认知层次。学习上的认知层次差距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而行为本身又决定了我们的高度。在职场上,同样如此。很多伟大的企业就是专注自身就可以了,在你不断变强的同时,敌人跟不上脚步,自然就不配做你的敌人了,打他干什么呢?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的过程。
提升格局之分辨层次
提升格局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懂得分辨格局的层次。虽然看不到某些层次里的具体世界,但至少得能看得出或者隐约知道那里有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我们获得进步的基础。格局之所以提升不了,就是因为我们看不到或根本不想看到更高层次的认知。
知识体系是你日积月累而来的,一旦有人的知识观点跟你的现有积累不符,也就意味着你需要花时间去检验和判断。若动了根基需要花时间重构。所以,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虽然看不到上层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层次。实现的方式是关闭“抵触”开关,树立推倒积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确的大厦的正确观念。
提升格局之扩展时空
有了谦卑之心,还需要有正确检视事物的方法。难以交流的现象在本质上就是格局不同导致看到的世界不同。用更大的空间跨度去看问题,显然就会更接近真相一些。扩展空间跨度的方式就是扩展自己的思维树,就是将尽量多的相关对象和影响方式收纳到自己的思考范围之内,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人生的消费和投资
消费就是一个即时满足需要的过程,而投资则是一个延迟满足需要的过程。消费可以满足即时需要,投资则不能。投资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克制,意味着强行让自己当下不爽。
分配消费和投资的比例非常重要,而选择进行投资行为的时间点也同样重要。
怎样才算没有虚度人生
消费与投资是正向的,都是在干着让自己愉悦的事。但损耗就不一样,没有享受愉悦又没有得到投资回报,那么这也是损耗。
损耗就是基于错误的认知之下,将一段生命变得无意义或基本无意义的行为,说得严重一点,就是人为缩短寿命的过程。只有在损耗的状态下,才叫虚度人生。
幸福人人都能拥有
自欺欺人,只有在一个信号明明被接收到,已经确定了刺激和反馈之后,却被人用主观意志进行强行扭曲,才能称为自欺欺人(比如你的手指被门夹到,明明是疼的,你非要说一点也不疼,这就是自欺欺人)。
幸福的主观特点跟自欺欺人不同,它并非由即时刺激反馈产生,而完全是通过比较的方式由大脑营造出来的。
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比较
当我们要告诉自己一种抽象感受的时候,比如幸不幸福,通常需要借助比较的力量。
幸福的比较有两个维度:
1.跟他人比较,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幸福和不幸的来源了。
2.跟自己比较,幸福感与跟自己比较也有很大的关联,与自己比较是一个状态之间的切换。
幸福只源于跟他人和自己的比较。如果你想获得幸福感,不需要自欺欺人,只要摆正自己对幸福的认知即可,是取决于你自身,而不是你的客观状态。
后记
不管别人的思想给你带来多少改变,别人都仅仅是一个引子,真正改变你们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