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由张晋和余文乐等领衔主演的动作片《狂兽》备受瞩目。影片中有个镜头让人触目惊心:当黄金被西狗(张晋饰)丢入大海时,江贵成(余文乐饰)冲入海中抓住不放,最后溺水身亡。
我们常说留的青山在,何惧没材烧,可故事的结局却很反这个常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游戏:
抛硬币,正面赢得120元;反面输掉100元。
这个游戏你愿意参与吗?
从概率角度来说,这明显是个划算的游戏,只要多玩几次,结果一定是赚的。但事实却是很少人愿意参与。
影片中的江贵成之所以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反应,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黄金本已落入其“口袋”,再被西狗丢入海中,从情感得失上来说难易接受,那一刻他脑海里想的是自己失去了这么多的黄金,而不是获得。对于一个亡命之徒来说一次割舍这么大一笔财富,无异于要了他的命!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损失厌恶
失去比得到给人带来的感受更加强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称这一概念是心理学对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
试想朋友借了100块钱,还你101元带来的感觉和只还你99元带来的厌恶感,哪种更加强烈。
得到和损失之间平衡比,被称为“损失厌恶系数”。
有实验对其进行研究,得出这个系数通常是在1.5—2.5之间。当然这是个平均值,既然是平均值,就会有高于这个数值的也有低于这个区间的。
介于损失厌恶的应用场景较为普遍,我们今天就来作一下简单的分析,剖析一下它的几个特点。
一、因人而异
损失厌恶是一种主观情感,会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1、每个人的主观判断能力不同,对风险的预估能力也有所区别。
2、每个人性格色彩有所不同,那些果敢之人就会比求稳之人更愿意拥抱风险。
而风险是产生损失厌恶情感的主要导因。
二、风险与损失厌恶情感同比增减
正面输掉100元,反面获得120元。
正面输掉1000元,反面获得1200元。
这两种情况,虽然比例完全相同,但带来的心理逾期完全却不同。失去部分每增加1元,带来的情感波动,是同比增加获取1元的正向情感所不能抵消的。
当我们丢失100元,随后不久再捡到100元,心理对丢失的那100元仍念念不忘。不会因为捡到同金额的钱,就完全平复丢失100块钱的损失感。更大的可能是你会认为,如果没丢那100块钱,现在手里就有200块钱了,哎……太可惜了!
既然单位金额的损失带来的情感波动,高于同价值的得到时的情感反馈。那风险越高,损失厌恶的系数也就会同比增加。
三、损失的阈值
探讨风险和收益是建立在一定区间范围的,每个人的损失承受阈值都不同。比如一件危及生命的事情,不管收益多高,一般人都是不会考虑的。
但像《狂兽》的是江贵成之类的极端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以求获得意外之财,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心理损失阈值,只是区别于常人。
同类电影中时常有这些场景,自己是个亡命之徒,一旦涉及家人安慰,就会触及其软肋。这就说明他们的损失阈值不是自己的风险,而是家人的安危。
心理损失阈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它是一个变量。
四、损失厌恶的参照系数
放弃直接拿走50元,去搏90%的概率获得10000元的机会。
放弃直接拿走100元,去搏90%概率获得10000元的机会。
虽然50元和100元相对于10000元来说都显得无足轻重,但如果两种情况都失败了,后一种感觉的心理损失感就会明显高于前者。因为本可以拿走100元的。
生活中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同样一件物品,购买时花费50元或100元,这两种情况下,我们对待这件物品的主观情感就会有一些不同。
不是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吗?反正便宜买的,丢了也不心疼嘛。
所以我们对损失的感受,有时则来源于其他的参照系数的对比结果。
其实损失厌恶是一种感性主导的行为,是一种追求安全感的体现。这种建立在直觉性的情感偏误上的风险评估,时常会出现偏差。
认清损失厌恶的特征,有利于我们更加理性、全面的审视自己的思考和行为,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现状和需求,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避免因为情感的损失厌恶错过好的机遇。
文章精心打磨 ,点亮下方小心心,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