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快与慢》作者是美国人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这是一本认知自我的书,看了这本书,发觉自己很多时候都是错的。下面把主要部分摘抄如下:
序言:
1.先入为主的情形是有据可依的,即光环效应。
2.我们的主观判断是有成见的,特别容易相信没有足够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果。
3.人们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来做艰难的判断,这种依赖会带有成见。
4.启发法和成见被广泛应用。可得性法则解释为什么有些事人们记得很清楚,而有的却被遗忘了,常被提到的话题就在脑海中变得鲜活,而其他的则会慢慢被遗忘。
5.直觉不过是人们的认知。
第一部分 系统一,系统二
一章、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1.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更容易。
示例:他有印象,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幻象。
二章 电影的主角和配角
1.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灵敏的指示器。
2.当你对执行一个任务越来越熟练时,与行动相关的活动模式会随着熟练程度的加强而变化。普遍的最省力法则不仅适用于体力活,还适用于认知法则。达成目标的方法,人们往往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懒惰是人的本性。
3.任何需要你记住许多想法的任务都是匆忙的,时间制约是人们付出努力的另一个驱动因素。
三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1.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有人曾观察并记录作者写作的一个小时内查收电子邮件或打开冰箱的次数,这可以说明我想要逃离写作的欲望。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的自制力完全达不到工作的要求。
无须做出努力的状态的命名为心流:对任务的关注和注意力的严格控制。在心流状态下,集中注意力关注吸引人的事并不要求自我控制。
2.又累又饿的保释官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到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从于诱惑。
刻意控制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很辛苦。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有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会很不情愿或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自我损耗型的人因此会很快产生退出实验的冲动。自我损耗容易放弃,大脑消耗葡萄糖比其它部位消耗较多,自我损耗的影响通过注射葡萄糖得到缓解。
3.儿童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和控制情感的能力有紧密的联系。
示例:连续工作几小时,他也不会感到吃力,她处于一种“心流”中。长达一天的会议之后,他的自我意识出现一定程度的损耗,因此他不再去想这个问题。
四章、联想的神奇力量
1.启动效应 你的行为和感情有时会受制于你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事件。例子:以老年为主题造句子的年轻人比其他人走路要慢的多。
常见的动作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
老话讲“不管你怎么想,都得心平气和”这真是条很好的建议,只有真正做到心平气和,你才有可能有回报。
在一个专制国家,挂着领袖图像不仅 能向你传达“老大哥在看着你”的感觉,还会使你逐渐丧失自主思想和独立的行为能力。
当人们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玷污,往往会引发他们清洗自己身体的想法,这种冲动被称为“麦克效应”。人们清洗身体的部位往往是那些令他们深感罪恶的部位。
启动思维的影响力虽强,但并不见得很大。
启动效应属于系统1,发生时,你根本意识不到。
仅仅是象征性的监视符号便可促使人们改善自身的行为。
我让自己微笑,这样做我也的确感觉好多了。
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是错误的
1.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如果某个判断是基于认知放松或认知紧张作出的,那就一定会造成错觉。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知真相加以区别。你不必完整地某件事或某个想法,说一部分,人们也可能相信你的话。
让人相信某个消息,可以利用认知放松来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
例如:字迹清晰,印刷在质量较好的纸上,并且文字和背景间的反差达到极致。如果你使用彩色字体,亮蓝或大红的文字会比绿、黄、灰蓝等色调更容易让人相信文字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聪明睿智,那么说话就言简意赅,能用简单句的时候就别用复杂句。使浮夸的语言来表达熟悉的概念是一种智商低下,可信度差的表现。除了保持消息简洁外,还应便于记忆。如果可以,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人们会更容易相信你的话。
所有这些都是好的建议。但信息是明显荒谬和与事实相左, 这些手段没用。
2.自我强化相互作用。认知放松和良好的感觉相互关联。
重复能引发状态和令人舒心的熟悉感。曝光效应:又称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碎)接触效应等,是指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的现象。
扎伊翁茨声称,这种只要不断重复接触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理现象,可推及所有动物身上。
3.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
心情能影响直觉,影响系统1的运行。好心情准确率会高,当不舒服和不开心时,就会丧失自己的直觉。但当好心情时,也会放松警惕,疑犯逻辑性错误。
6章、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1.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一个插曲如果反复出现就可能不那么令人惊喜了。
系统对违反常态的问题的察觉速度是惊人的,察觉过程也是微妙的。
一件大事必然会带来一些后果,而这些后果也需要一些原因对其作出解释。
只要情节稍有重复,一种新体验也就不那么新鲜了。
七章、字母B与13
1.下赌的规则是明智的:最近发生的事及当前情景是做抉择时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脑海中没有闪现任何最近发生的事,那更为遥远的记忆便会呈现出来。
2.当人们劳累或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到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消息影响,例如广告。因为系统1不仅好骗,还容易产生偏见,系统2有时很忙,有时也很懒惰。
3.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
第一印象产生的光环效应,这个感觉会影响你对事物的解读。
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
相比第二份论文,第一份论文对于总分的影响更大。如何避免:消除错误的关联,每个人的观察相互独立。
企业高管主持会议,独立判断原则直接应用于工作中。一条简单的规则:在开始讨论前,每一位成员各自写下简短的自己观点。而开放性讨论总会注重那些发言早而又强势的人的意见,使得其他人一味附和他们的观点。
4.眼见为事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眼见为事实的的理念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我们经常考虑不到自己有可能尚未掌握对判断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份证据,却总是眼见即为事实。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例如:手术后一个月的存活率90%的说法要比手术后一个月的死亡率10%更令人安心。同样,说凉菜90%不含脂肪要比说10%含有脂肪更具吸引力。
比率忽略:只考虑第一印象,不考虑基础比率这个事实。
八章、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实例:他被问及这家公司的财力雄厚时,他想到的却是该公司令其钟情的产品。
九章、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例子:你最近觉得幸福吗?你上个月有多少次约会?调换顺序,约会次数和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度能达到心理测试最高水平。
情感启发: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十章、大数法则与小树定律
相比于大样本,极端的结果更容易出现在小样本中。
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随意取样符合小数定律。对随机事件做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
十一章、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一旦你考虑某个数字,这个数字就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的判断明显受到没有任何信息价值的数字影响。
暗示就是锚定效应。
示例:被告律师提出一个微小的证明,证明中提到一个荒谬的小损失,律师就是想让法官拿这个损失做锚定。
十二章、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能力可以提升我们对自己直觉的信任。
示例:因为上个月发生飞机相撞,她现在原因坐火车。这就是可得性偏见。他低估了室内污染的风险,因为媒体报道少。这是可得性影响。他应该看些统计数据。
十三章、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1情绪启发式 人们在做判断和决策时会受情绪的影响。
2.如何避免小概率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
对风险带有偏见是导致公共政策中优先处理权不稳定和错位的重要原因。
效用层叠:集体信念形成的自我增强过程。效用层叠是一连串自持事件,它可能开始对相对次要的事件的媒体报道然后会引起公众恐慌和大规模的政府行动。关于某风险的媒体报道能抓住部分公众的注意力,进而演变成激愤和焦虑。
在吸引人眼球的新闻中,所有宣传危险有些夸大其词的人都有“欲盖弥彰”的嫌疑,因为涉及每个人的政治或利益,每个人对此都很上心,回应也会受到公众情感强烈程度的影响。此时效用层叠就要重新设定优先考虑的事件。
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限度: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概率忽视和效用层叠两种社会机制的组合必然会导致对小威胁的夸大,有时还会引发严重后果。
媒体不断重复的可怕画面可使每个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想劝自己冷静下来是非常难的。对非理性的恐惧和应对风险的公共政策的效用层叠都感到不适,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即使毫无缘由,不管理性与否,恐惧都是令人痛苦和身心俱疲的,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示例:被媒体和公众大肆宣扬的事还没发生,电视上就满是关于此事的报道,每个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效用层叠。
十四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关于贝叶斯定理,有两点我们要铭记:第一,基础比率十分重要;第二,通过分析证据得到的直观印象通常都会被夸大。
示例 ----1.典型性与基础比率 草坪修得好,接待人员能干,不代表公司经营良好。
2.他们一直犯同样的错误,用并不充分的证据来预测罕见的事件。当证据不充分时,我们应该以基础比率作为判断的依据。
16章 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十分正直。可实验说明别人的存在会消弱我最初的责任感。当知道其他人也听到求救信号时,会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变小了。
改变一个人对人性的看法很难,改变一个人对自身阴暗面的看法更难了。
轻微的社会压力会增强人们对令人痛苦的电击的承受力。
示例:原因和数据 我们不能假设仅仅通过统计数据他们就能真正学到知识,需要再给他们一两个有代表性的个体案例来影响他们的系统1(作出判断)。
十七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
十八章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小样本更容易发现极端额结果,往往有更多运气的成分。信息不足时,预测的意愿都源于系统1,回归性也是系统2的一个问题。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十九章 “知道”的错觉
1.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受试者被问到之前的观点时,说的往往就是现在的观点,这便体现了替代理论,而且很多人都无法相信他们之前的观点与现在的不同。
根据发生过的事来改变个人的想法会产生深刻的认知错觉。后见之明对那些决策制定者而言尤其无情。好的结果制定者也不会因此得到什么赞扬,坏的结果我们就会责备。这便是典型的“结果偏见”。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严重。
造成的结果是官僚的做派,--既不愿意冒风险。例如医生让患者做更多的检查。却也会给那些不负责任的冒险者带来不应得的回馈。例如:几次幸运的冒险便会给一个不顾后果的领导人罩上耀眼的光环:极富远见、英勇果敢。
示例:他从关于成功的故事中学到了太多,多得有些过头了,他现在已经陷入了叙事谬误的误区。他说这家公司经营不善,只知道股票在下跌。这是结果偏见,其中一部分是后见之明,一部分是光环效应。
二十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1.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总体来说,最积极地交易者往往会得到最糟糕的结果,而交易最少的投资者却赢得了最高的收益。男性比女性更常按照自己无用的想法行事,而女性在投资中的收益比男性收益更多。对技能的错觉不仅是个人的失误,它还深深植入了这个产业的文化中。投资顾问是对复杂问题进行仔细研判的人,这种经验对他们来说比一个陌生的统计结果更深入人心。
2.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产生错觉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学原因当然是玩股票的人拥有的都是高水平的技能。
3.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我们理解过去所产生的错觉会使我们对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过于自信。
重大历史事件是由运气决定的。
专家也是人,他们被自己的荣耀蒙蔽了,而且还痛恨错误。
预测错误不可避免,因为这个世界是不可预测的。我们不应该相信高度主观的自信就是准确性的指示器(低度自信可能更有益处)。
短期内的走向是可以预测的,且人们的行为和成就能从以往和成就中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
示例:---有效性错觉与技能错觉
二十一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1.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 专家判断不可取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复杂信息的最终判断很难达成一致。例子:婚姻的稳定性可以通过一个公式来预测:做爱的频率减去争吵的频率。
2.让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 对通过数理统计来做决定的厌恶情绪影响着人类,这种厌恶源于我们本身对自然事物的偏好以及对人工合成产物的否定。
作重要决定时,对运算法的偏见会被放大。例如,由于运算法导致婴儿死亡的案例比认为因素造成的悲剧更让人感到悲痛,这种情感强烈的程度已经上升到道德取向的层面了。
3.不要简单地相信直觉判断--无论你自己还是其他人的,---但也不要完全抛开它。
例子:作者在以色列部队人力测试,列6个左右先决条件,进行评估打分。按最高分录取,不能主观印象。这比面试时“看到了他深邃的眼睛,我喜欢自己看到的一切”这类主观判断要好得多。
二十二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1.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
在毫无章法的环境中,运算法远远优于人工判断有两个原因:运算法比人工判断更可能观察到不怎么有效的线索,还可能通过利用这样的线索将正确性保持在适度水平上。
环境缺乏牢靠的规律时,不要相信直觉。
未能识别的专业技能的局限性解释了专家总是过分自信的原因。
如果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并且在判断时有机会掌握这些规律,你就可以相信某个人的直觉。
通过评估环境规律和专家学习经历的方法来估测专家的直觉能力。
二十三章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1.规划谬误 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
如果有了合理的基准基准预测,我们就不会在将项目进行下去,但前期投入了精力---这是一个沉没成本的悖论。
二十四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1.个体经营的财务属于中等:同等条件下,人们出售自己的技能得到的平均回报要比经营自己的企业更高。
2.竞争忽视:为何大片会扎推上映?
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计划上,却忽视了相关的基础比率,导致规划谬误。
在解读过去和预测未来时,我们强调了技能的因果角色,却忽视了运气的影响。因此,我们产生了“控制错觉”。
我们只重视自己已知的,却忽视自己未知的,因为过度自信。
竞争忽视导致更多竞争者进入市场,造成大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视而不见。
不爱夸大自己重要性的人在反复面对挫败和失败时会一蹶不振。
3.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 事前设想会失败,想出原因或威胁,主要是引发事前怀疑,抑制过度自信。
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
二十五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选择
1.面对风险,我们不是理想的经济人。
框架效应:由无关紧要的措辞变化引起的巨大偏好变化。
心理物理学:外界强度变化,心理强度变化也增加。
2.大多人都不喜欢冒险,如果在期望相同的风险收益和确定收益中做选择,他们就会选择确定收益。人的各种想法并非基于金钱价值,而是基于各种结果的心理价值,即它们的效用。
3,一旦你接受了某个理论作为一个思考工具,就很难注意到其错误。
4.稳赚,规避风险。风险收益偏好,减少损失等这种冒险赌一把的做法在企业家和指挥官们束手无策时总会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
二十六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1.面对风险,你会选择规避风险还是冒险一搏?
必然的损失肯定会使人反感。
对金融状况而言,最常见的参照点就是现状,但也可能是你期待的那个结果。
一种降低敏感度的原则在感觉纬度和财富变化评估活动中都是适用的。在漆黑的房间里,灯光再微弱也很明显,而同等亮度的灯在非常明亮的房间里也许都令人难以察觉到。同样,900元和1000元的主观差距也比100元和200元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第三个原则是损失厌恶。当对盈亏进行直接比较或权衡时,亏似乎比盈影响更大。
2.损失厌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金融市场的专业风险投资者更能容忍损失。
在得失都可能出现的赌局中,损失厌恶会产生极力规避风险的选择。在肯定会有损失和有可能会损失更多的选择中,降低敏感度会引发冒险之举。必定损失900元的痛苦比有90%的可能失去1000元的痛苦要强烈。
示例-前景理论 他是损失厌恶的典型例子,连非常有利的机会也被他拒绝了。他非常有钱,因而他对微不足道的所得反应那么强烈着实让人费解。他把损失看得比所得要重一倍,不过这也很正常。
二十七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第一 人们的偏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参照点发生变化。第二,改变的不利之处比有利之处更突出,其有利之处包括倾向于现状的偏见。当然,损失厌恶并不是说你从未想过要改变自己的处境;一次机会带来的益处也许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损失。损失厌恶只是表明我们的选择总是强烈偏向较小而不是较大的改变。
日常交易的双方不存在损失厌恶。
1.像商人那样思考
禀赋效应可通过改变参照点消除。就新商品来说,贸易经验对禀赋效应的影响更大。
只有在真正拥有该商品一段时间的前提下,他们才会表现出禀赋效应。
穷人可以像商人那样思考,但原动力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对穷人来说,花钱及意味着损失。
二十八章 公平性--经济交易的参照点
人的大脑优先考虑不好的消息,威胁仍然大于机遇。稳健的关系需要良好的互动与不好互动的比例至少为5:1,也许一件事就会毁掉数年时间培养的友谊。
1.目标就是参照点
对没能实现目标的损失厌恶比想要超过目标的愿望更为强烈。
人们通常会设定一些短期目标,对于这些目标他们会努力实现,但并不是必须去超越。
2.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
改革通常包括保护利益相关者的不追溯条款,例如以下情形:劳动力减少是人员缩减而不是开除;工资或福利的减少只会在将来的工人身上实行。损失厌恶是强大而保守的力量,但也使工作和婚姻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
3,商人提价或降低员工的行为公平吗
重点是参照点。
二十九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1.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从0到5%的巨大转变表明了“可能性效应”,从95%到100%是另一种实质性改变,是确定性效应。
可能性效应,使我们往往看重轻风险,更愿意华比预期价值更多的钱将其排除掉。在可能性效应中,95%的可能性会遭受灾难和必然会遭受灾难两者之间的心理差别很大。过于看重小的概率,使得风险和保险政策更具诱惑力。
预期原理相反,人们对结果重视程度和对结果可能性的重视程度不同,可能性效应会重视不大可能的结果,而几乎肯定的结果相对于确定的结果来说,收到的重视程度要小,预期原理通过可能性来判定价值,只是一种不可取的心理。
61%- 63%52万和50万,与98%52万和100%50万,差距的影响大得多。
效用理论是理性选择的基础,但并不认为人人都是理性选择者。
2.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与人们的担忧程度。
人们对于可能性较小的各种风险几乎完全是迟钝的。当你关注某种威胁时,你就会担忧,决策权重反映你的担忧程度。有时减少或降低风险还不够,必须将可能性降低为零。
买彩票是可能性效应最好的例子。保险公司就是支付成本,获得利益,买个心里踏实。
在处于损失的情况下会选择冒险,处于盈利的情况下会选择规避。
人类的很多不幸处境,也就是说人们在面临的抉择比较糟糕时会孤注一掷,尽管希望渺茫,他们也宁愿选择是事情更糟的较大可能性以换取避免损失的希望,这种做法常会使可控制的失误变成灾难。失败难以让人接受,所以失败一方常会保持战斗力,即使知道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还是会做无谓的挣扎。
3,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
在规避风险的原告和冒险的被告的对峙中,被告有更多的掌控机会。若胜算不大的原告,会接收更多的解决办法。
三十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中彩票大奖的心理和恐怖主义事件抱持的心理是类似的。
当某个人努力预测某个方案的结果时,就可以切实且轻松地成功执行某些方案。
1.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画面生动,对概率的敏感度会降低,决策权增大。
2.对风险的表达方式不同,所做的决策可能截然相反。能使我胜利的画面增强了我对那个事件的决策权重,增强了可能性效应。
3.罕见事件为何会被人忽视
对罕见事件的决策权重较低一个主要原因:许多人从未经历过罕见事件,公众对长期威胁的回应很冷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就罕见事件,我们大脑并不能总是作出正确判断。
过多关注(恐怖大巴车),生动的画面(玫瑰),具体的表述(10000中的一个),以及明确的提醒都是引起过高权衡的原因。
三十一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人们在收益状态下更倾向于规避损失。
1.将多种决策综合考虑会更有优势。一个理性的经纪人当然会用宽框架,但人们天生喜欢用窄框架。
2.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
有经验的交易者通过宽框架来减轻亏损带来的痛苦。通过引导受试者“像商人那样思考”,使他们不去规避损失,不会像新手那样受到禀赋效应的影响。宽框架缓解人们对损失的情绪反应,增强他们承担风险的意愿。
损失厌恶和窄框架是一个代价更大的祸端。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降低查看自己投资结果的频率来避免这一祸端,并在获得宽框架带来的情感收益的同时节约时间、减轻痛苦。时刻关注每日的经济波动是种亏本的对策,因为频繁的低额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样频率的低额收益带来的快乐程度更为强烈。一个季度查看一次就够了。可以避免查看短期结果,除了 可使投资者的心情更愉快,还可以提升决策和结果的品质。
3.风险政策可以抵销风险厌恶的偏见
外部意见和风险政策是补救两种不同偏见的方法。而这两种偏见会影响许多政策的制定:规划谬误的过度乐观和损失厌恶的过度谨慎。
依靠统计结果使整体风险降低。
示例---风险政策 :告诉他应该像商人那样思考,有赚,当然也有赔。我决定每季度查看一次证券组合,我总是选择规避损失,因此在每天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总是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我们部门经理在所在领域都采取规避损失的做作法,这很正常,但结果是这个机构不敢冒险。
三十二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钱是衡量一个人自身利益与自我成就感的标尺。拒绝减少损失,因为有时这样做相当于承认失败。
1.你会卖掉盈利的股票还是亏损的股票
心理账户是窄框架的一种形式。人们售出盈利的股票、保留亏损的股票---这被视为一种偏见,或者叫:处置效应。它是窄框架的一个例子。如果你在意的是自己的财富,而不是直观感受,就会考虑后售出亏损股票。在盈利的情况下关闭心理账户户均令人心情愉快,但这种愉快是你花钱买来的。
对亏损账户额外投资是"沉没成本悖论"。感情上关闭这个帐号相当于承认失败,同时高管的履历上失败一笔。有时更换新的总裁比原来更有力,新的总裁不会有原来的心理账户,容易忽视过去投资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悖论导致了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例如不幸福的婚姻,没有希望的研究项目等。
2.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
后悔是由替代现实的可用性引发的反事实情绪。联想机制包含了正常世界的典型极其规则。反常规事件会吸引人的注意力,与常态对比可引起后悔与责备,但相关的常态是不相同的。
决策制定者容易感到后悔,而痛苦的情绪则对很多的决策都有影响。后悔的直觉非常一致,而且还很明显。
人们对于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不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
后悔的风险是不平衡的,其不平衡性体现在偏向与常规的、厌恶风险的选择。例如年末时财务经理易于清理并非传统投资组合或是让人质疑的股票。即使是关乎生死的决策都能被预期的评估所影响。例如医生,有理由相信非传统的治疗手段可提高病人的康复概率,但证据不足,可能会面对极度的悔恨、严厉的责备。以后见之明来看,医生很容易想到常规的选择。结果是好的,冒险的医生会得到好名声,这种可能的利益小于可能的成本,因为成功通常是比失败更为正常的结果。
3.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人们极度厌恶为得到其他好处而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的交易,监管风险的法律与规章充分体现了人们的这种厌恶。
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影响了选择,人们预见的后悔感觉往往比实际体验的深,因为低估了自己的心理防御能力,不应该过分关注自己是否后悔。
示例--心理账户:售货员给我看了最贵的儿童汽车座椅,还说它是最安全的,我就不敢买便宜的了。这似乎是禁忌权衡在起作用。我们在那家餐馆发现了一道美味的菜,怕后悔,所有不愿意再尝试别的菜了。
三十三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
联合评估比单一评估更广泛。法律体系和心理学常识不同,法律判决更向与单一评估。例如,同类件的处罚具有一致性,但与其他种类综合在一起来看,却是不一致的。
示例--逆转 :你认为这个演讲非常成功,这是因为你把这个演讲和他以前的比较了,要是和其他人比,他仍然不怎么样。当你单独看某件事,你很容易手系统1的情感反应的支配。
三十四章 善于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损失比成本引起更强烈的负面感觉。例如5元的彩票好赌博感觉就是不一样。
在获得的框架下,他们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在损失的框架下,他们更愿意选择赌一把。
例如:第一个月存活率90%和第一个月死亡率是10%。前面存活率让人心安,死亡率让人引起负面情绪。
1.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示例--框架和现实:通过改变参照点来重新架构吧假想我们没有拥有过某个东西,我们会认为它值多少钱呢?对于损失,要在大脑中将其引人“一般收入”,这样你就会感觉好一点。
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
三十五章 体系效用和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1.如何测量体验效用
如果目的是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记忆,降低最为疼痛时的疼痛感就比将疼痛的过程减到最短更为重要。同样道理,逐渐减轻疼痛比急剧减轻更为可取,他对此过程的记忆会更好。
如果想减少实际体验的痛苦,迅速完成这个过程或许更合适。即使会让患者留下可怕的记忆。
峰终定律:指我们对一件事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高峰之后,终点出现得越迅速,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印象越深刻。---作者因这个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们只有通过记忆才能保存住生活体验,我们思考生命时,唯一能采取的观点来自于记忆自我。
糟糕的结尾往往"毁了全部体验",但实际上并非是体验,只是对他的记忆而已。经验自我几乎有了完美经验,糟糕的结尾并不能将其抹去。
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的就是储存记忆,这么做未必是为了未来的体验。这就是记忆自我的专制性。
2.记忆自我夸大了痛苦的体验
记忆自我保存的记忆是对代表性的时刻的感受,受到高峰和结束时刻的强烈影响。
电击的持续时间对记忆没有任何影响,有影响的是电击产生的痛苦程度。
3,记忆没那么可靠。
记忆的两个原则: 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
示例---体验效用:离婚就像是刺耳的音符结束的交响乐,虽然结尾糟糕,并不意味着整首都那么糟。
三十六章 人生入戏
1.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会主宰我们对整个人生中所做的评估感到好奇。
显然,她的一生是由一个典型的时间段代表,与总体的时间无关。评估真个生命以及一些有趣的事时,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过程通常会被忽略。
当我们用直觉评估有些事件时,真正起作用的是现有体验的不断恶化或改善,以及个人的最终感受。
2.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得多少?
储存记忆是人们旅游的重要目的。很多时候我们都通过响应储存的故事或记忆来评估旅行。有自我意识的记忆体验会得到重视、被赋予意义,这是其他体验无法实现的。是记忆自我选择了旅行方式。统计说明,是否想要重复假期的意愿完全取决与最后的评估。
记忆的消除会大大降低体验的价值。人们关注自己的记忆自我,更少关注失去记忆的经验自我。
大多数人对于他们经验自我遭受的痛苦都是漠然的。许多人说他们毫不在乎。
示例--谈到人生如戏:他一生正直磊落,但生命的最后一段却不得人心,为此,他要竭力维护自己的一生。为了能有一晚相处时间,等许多久都愿意的现象就是过程忽视的例子。
三十七章 你有多幸福
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被称为心流,
注意力是关键。我们的情绪状态绝大部分取决ue我们关注的事情,通常都会关注正在进行的活动以及直接环境。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恋爱状态的人在堵车时也感到快乐,处于哀悼中的人看到搞笑电影也会继续悲伤。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关注这件事。
1.幸福的方法
情景因素、生理健康以及社会接触对于经验自我幸福感的重要性。
宗教并不会让人们沮丧或担心的感受有所减少。
钱可以买到快乐吗?结论是贫穷使人悲惨,富有可能会提升某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总体来说却不能提高经验自我的幸福感。极度的贫穷会增强经验对生活中其他不幸经验的感受。穷人与其他人的区别还体现在离婚和孤独的影响方面。对穷人来说,周末对于经验自我幸福的有利影响会比其他大多数人小的多。
经验自我的幸福感会随着收入增加,但超过那个标准后,也就不会再提升了。合理的解释为,更高的收入会削弱人们享受生活中小乐趣的能力。证据:向学生过早地灌输金钱观会影响他们在吃巧克力时的快乐感受。
示例---幸福感: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方法是分配好你的时间。你能抽查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吗?如果你的收入超过了满意水平,你能够拥有更多使人愉快的经历,但你将会丧失一些享受小乐趣的能力。
三十八章 思考生活
1.生活满意度--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决定结婚的人不是希望婚姻能使他们更快乐,就是希望建立稳定长久的关系以维持自己目前的幸福状态。即使结婚当天,都知道离婚率很高,对婚姻失望的例子很多,但是他们还是不相信自己也会这样。
刚结婚或马上要结婚的人对生活的整体评价是,会联想到结婚这件事。问题的关键就是注意力。
新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在人的性情。
设定目标不同,结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必须接受幸福是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的观点,必须把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的感受都考虑在内。
2.被放大的幸福错觉
人们所关注的生活的任意方面会在整体评估中被放大,这就是聚焦错觉的实质。
永久的生活环境对幸福的影响也很小。情感预测可能错误。例如,两个地区的学生都夸大了气候的重要性,这个错误就是聚焦错觉。聚焦错觉的本质是眼睑即为事实。
如果你一生都住在加州而且不去旅游的话,加州就像自己的10根脚趾一样很重要,但却不会时常想到它们。如果生活中任意一方面的想法有很强的可替代性话,此方面更有可能被凸显出来。
对比的结果可能会造成聚焦错觉,人们对自己当前的幸福状态、他人的幸福感以及自己未来的幸福感判断错误。
例如:半身瘫痪的人一天中有多长时间情绪低落?随着时间流逝,瘫痪者会习惯,对自己身体的注意力hi转移到其它新情况上去。疼痛和吵闹声是吸引注意力的生理信号,抑郁则会使人的想法不断强化。半身瘫痪者的幸福感在大多数时候是接近于正常水平的。想要适应一个环境,无论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慢慢地不去想这个环境。
因情感预测错误而导致不佳决策。而错误想法是导致聚焦错觉的主要原因。错误想法会导致我们易于夸大购买大件商品或变换环境多我们未来幸福感的影响力。
例如:买车和加入读书小组等,买了车后,对它越来越不关注,加入小组能常参加社交活动,聚焦错觉会产生一种偏见,导致人们看好本事就能令人兴奋的事物或经历,即使这些事物或经历最终也会失去吸引力。
3.千万不要忽略时间的作用
经验自我的生活描述为一系列有价值的时刻是符合逻辑的。
大脑善于处理故事,但似乎不能很好地处理时间。
示例----生活的思考:她认为买了一辆车会使自己快乐,但这其实是个情感预测错误。买一座更大的房子可能不会使我们永远感到快乐,我们可能会因为犯聚焦错觉而遭殃。
三十九章 结语
1.两个自我 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的结合会使人们做出明显荒谬的选择。
过程是重要的,但记忆却告诉我们,过程并不一定重要。
人类的存在有一个核心事实,即时间最终还是有限的资源,但人类的记忆自我却忽略了这个事实。比起细水长流的幸福来说,人们更偏好享受短暂却强烈的快乐。
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的结合,结局重要性的夸大,对后见之明的怀疑共同作用,歪曲地反映我们真实的体验。
“我会一直记得。。。”或“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的说法可以被看做是承诺或预测,但即使说话时百分百真诚,我们还是常常无法实现这些预测或承诺。10年后,许多我们曾经说过想要一直记住的事都会被忘记。
2.经济人和人类
3.两个系统 认知错觉比感知错觉更难以识别。观察者会比实施者在认知上更为放松,更愿意接受信息。
附录A 不确定下的判断 启发法和偏见
我们所做的许多决策都是基于对不确定事件概率的信念。
1.直觉性判断由样本比例来主导,本质上并不受样本大小的影响,然而样本大小却对实际的后验概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误解机会 。报有局部代表性这个想法的一个后果就是有名的赌徒谬误。例如:轮盘指针长时间连续指向红,大多数人就会错误地以为现在该指向黑了。人们普遍将概率视为可进行自我纠正的过程。
3.对不可预测的不敏感 可预测性越高,预测值的范围就会越广。
4.效度错觉 由于预测特点与输入信息非常吻合而产生的没有保证的自己就被称为效度错觉。例如面试,面谈等。
5.误解回归性。未能理解回归效应会导致人们高估惩罚的有效性,低估奖赏的有效性。
6.可得性。当事件频繁地同时发生时,两个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会得以增强,但会导致系统性错误。
7.判断与锚定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会偏向初始值来估测,这个现象称为锚定。
由于锚定影响,连续问题中,整体概率会被高,反之被低估。
8.内在一致性的主观概率。
9.结语。通过锚定进行调整,使用启发式不仅节约时间,大多数时候也很奏效,虽然会导致一些系统性的错误。
附录B 选择、价值以及框架
1.风险性选择
在决策分析中,常用总财富状态来描述决策的结果。在心理学上是不现实的,因为人们通常不会从财富状态出发来考虑相对较小的结果,人们常回从收益、损失和中立的结果(比如维持现状)的角度来考虑。100元到200元和1000元到1100元的主观价值不一样。
2.结果框架
在“生命拯救”的说法中选择风险规避,在“生命死亡”的说法中选择风险追求。框架效应更像是感觉错觉而不是计算上的错误。
应该在思考每一个决策问题是,从总值的角度考虑,而非仅从收益和损失上考虑。但执行起来很难。
3.概率的心理物理学
决策权重在很大的范围内要低于相应的概率。过低权衡确定事件的概率会降低得到奖励的赌局的吸引力,从而在有所得的选择中会使人们选择风险规避;同样,在损失情况下,也会通过减弱对赌局中的损失厌恶而选择风险追求。对低概率过高权衡:提高了风险大的赌注的价值,提高了对于小概率的严重损失的厌恶值。最终,人们通常在未必有收益的情况下选择风险追求,在未必有损失的情况下选择风险规避。决策权重的特点解释了彩票和保险政策吸引人的原因。
虚假性确定性效应,因为实际上不确定的事件在被权衡时会被看成是确定的。例如概率保险。 当保险被描述成可以消除危险而不只是降低危险时,保险会更具吸引力。
4.公式化效应
5.交易与贸易。 心理账户。最小账户、局部账户或综合账户,人们会自然而然地用局部账户来构架决策,在制定决策时,该账户的作用在感觉上和“好的形式”发挥的作用相似。例如,相对丢了10元,一张电影票(丢了一张再买一张)化双倍价钱更令人懊恼。
5.损失和成本。
在某些情况下,不利点可被构架为成本或损失。例如,相比于5美元看做损失,将这5美元当作支付的钱,使得冒这个险更加容易令人接受。
通过将损失的结果构架成消费而不是损失时,人们的主观状态会被提升。这种心理改变可解释为废弃--损失效用的矛盾行为。例如,某个人交了网球俱乐部会费,其技能很快就变得非常棒,即使生病也坚持去,为的是不浪费已交的会费。会费被评估成消费。如果停止练习,此人就会被迫将会费视为完全的损失,这可能比带病练习更让人厌恶。
6.结语
享乐的参考点在很大程度上由客观现状决定的,但其也会受期望值和社会比较的影响。
决策框架不仅影响了决策,还影响了体验。例如,某笔花费被构架为无法补偿的损失或保险费的话,很可能影响到人们对结果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