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心:
小时候就听大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知道30-50岁是人这一生的黄金时间。
三十立业,过了五十后知晓天命安排,再到六十耳顺,也就彻底坦然了。
那时候特别对“四十不惑”感兴趣,在好奇心尤为旺盛的年纪,实在无法想象“不惑”是个什么状态。心想大概似一个飘然长者,捋着胡子,对世间万物秉持拈花一笑的姿态。
后来听到高晓松的一个说法,“四十不惑不是人到四十就什么都想明白了,而是到了四十,那些想不明白的事情就懒得再想了。”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照这么说,四十岁之前的人就像是开疆扩土的君王,不断探索未知的地图,照亮黑暗的区域。等到四十之后,就能守在已知的光明里,不再觊觎更多。
我小时候还挺期待四十的,但要照这个说法,我现在很害怕四十。
当认识到“时间如水”的道理后,时间就真的如流水般飞快。
未来的某一年都不再遥远了。
不知道我四十岁的时候在做些什么,人又是什么状态。估计咱俩肯定有小孩了,没准也陷入了抚养孩子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纠结。那时我还在工作吗?还是已经找到了一种更自由的生活方式?我想去的伊斯坦布尔,已经去过了吗?阅片量过10000的目标达成了吗?
太多未知了。
可是在众多的未知里,我最最害怕的,是自己不再对“未知”感到好奇。
在没有书本和文字的时代,人们总是依赖于老者,因为他们有的是岁月磨砺后的经验。
经验是个好东西,它让我们对越来越多的事形成直觉,帮助我们快速地判断和决策。
可另一方面,相信直觉和经验带来的问题也很大。特别是当我们面对未知的领域时,经验甚至会成为一种障碍,让我们只看到自己已知的部分,忽略掉未知的精彩。
我在豆瓣发过一篇反转电影的片单,至今有近14万阅读,500多条回复。
那些回复我都一一看过,我发现至少有60%的回复长这样:
“居然没有XXX电影。”
“为什么没有XXX电影!!!”
“连XXX电影都没有吗?”
……
你看,我们总是关注“自己有的”远大于“自己没有的”,这不是什么缺点,是天性。
咱们那些生活在丛林的祖先们,如果万事以好奇心驱动,不管经验,也很难存活下来。
可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人活着就是要和这些天性作抗争。和肥胖、懒惰、从众、不惑做抗争,才能跳出惯性,活出自己的滋味。
看不懂的世界才精彩啊。
还有那么多我不懂的东西等着我去探索,多好啊,不然我们要那么漫长的人生做什么呢?
看豆瓣的电影短评,最常看见那些给一部电影打一星的人给出“看不懂”的评价。
我很纳闷,“看不懂”怎么会成为差评的理由。
要知道,“看懂了”说明这部电影并没有超过你,只是满足了你,而“看不懂”才真的是开阔视野的机会。
如果有人问我一部电影看不懂怎么办,我的回答特别简单:“再看一遍。”
我的这种心态甚至让我练出一种能力,我特别能看烂片。
好的电影,就看看为什么好;烂的电影,也可以看看它为什么烂,甚至还能从一片狼藉中捡到珍贵的只言片语。
窦文涛讲过一个事儿,他有次质问父亲:“你成天就看这些烂节目,花上好多时间,有什么意思?”
他的父亲轻描淡写地回了句:“碰到不好看的节目啊,沉住气,呆会儿就好看了。”
我觉得这句话特有智慧。
而所谓的沉住气,沉下去的就是那些你视为武器的经验和直觉,新鲜的体验才会升上来。
世间最让人看不懂的事儿,应该就是爱情了吧,所以它才这样迷人呀。
你总问我为什么爱你,其实我也不懂,但我想把朱生豪的这句话送给你:“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你如同照镜子,你不会看得见你特别好的所在,但你如走进我的心里来时,你一定能知道自己是怎样好法……”
“我爱你”这件事,我没法说给你听,但我就是那么笃定地知道。
“我爱你”三个字,等我们走完一生,才能真正懂得。
子戈
10月22日
阿心与戈叔的一年之约,为你而写的365封信。
都收录在公众号:不如写信
(谢谢你来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