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1,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注:
1缗缗:泯泯,没有痕迹。
解:
本章记述了泰初的演化和“性修反德”。
“泰初”之“泰”同大,是道的称谓。“泰”与“初”分别是空间和时间尺度意义下的道的映射。此处“泰初”无疑指代道。文本认为,“泰初”是“无”。这里的“无”不是“有”的对立面,而是“纯无”,即“无有无名”。那时连“有”“名”都没有。显然,“无”也是不得已之谓。
第二句“一之所起”,同《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关于“一”,《齐物论》章五联系“言”认为,“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怎么描述“一”呢?文本说“有一而未形”。看来“一”是“未形”前的状态。凡形必及言,“未形”即不存在言。那“一”不是言吗?《齐物论》章五也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我们认为,“一”也是不得已之谓,而言是“未形”之言。“未形”之言是无心之言,自然道说,无所谓形与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同《周易》“生生之谓德。”万物禀天地之气而生,“生生”是天地(道)之德。“未形”开始分化出阴阳之气,流沛世间;万物分阴分阳,这是“命”。阴阳之气化生的万物可以被识别,称为“形”。万物各有“仪则”,称为“性”。到“性”的阶段,就忘记天德了,所以需要“反性修德”,直到与泰初泯合。这个过程中,形体不在有神,物不再有理,未形者归一,一又回复泰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