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升入小学一年级,就意味着要开始长达十几年的全日制的、规范的学习生活了。入学不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更是整个家庭的大事。
可是,孩子们在幼儿园无拘无束惯了,倘若未有系统的引导和培养则很难适应小学生活。
父母们聚在一起谈论的焦点问题总是孩子如何才能适应学校生活。
这个说:我儿子坐不住,每节课都得找理由出去一两趟;
那个说:孩子在幼儿园习惯午睡了,现在一到下午就趴桌子上睡觉;
另一个说:孩子到家就想看电视,从来不看书,问他上课学的什么,支吾半天也说不清楚……
眼看孩子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家长们是发愁、抱怨、生气、无奈……,却又不知道该如何配合老师尽快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那么,家有小学新生,家长该做哪些准备?6岁的孩子具备哪些能力才算是合格?为此,我们采访了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高靖老师。
学龄前儿童严重缺乏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孩子在幼儿园时,老师会随时组织孩子喝水、上厕所,而到了小学后,这些事情只能在下课后才能去做。有不少孩子入学后不适应学校的要求,可能课上到一半,他就想吃东西、喝水。如果每个孩子都这样,何谈课堂秩序呢?
到底如何才能让孩子们顺利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呢?有着丰富经验的高靖老师给了家长如下几点建议。
她说:“作为家长应该有前瞻性,在孩子入学前提前认识到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生活会出现哪些变化?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也就是说,明确入学前一年的教育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让孩子非常自然地熟悉和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例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外转一转,熟悉校园环境并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让孩子对上学有美好的向往。
其次,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学校上下课都有时间点,不能迟到、早退,孩子必须要守规矩,跟得上老师的学习进度,才能保持学习兴趣。而在家里,老人就容易溺爱孩子,会任由孩子想睡就睡、想玩就玩,这极易造成孩子不懂规矩。”高老师直言:“差学生,差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差在良好习惯的塑造和培养。”
她建议家长,有意识的调整作息时间,要制订一系列的作息表,并严格遵守,比如几点起床,几点读书,几点劳动,几点休息等,不能任由孩子散漫。
另外,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遇到困难都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在家里,孩子的许多事情全由父母包办,比如给孩子喂饭,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背书包等。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整理学习用品、系鞋带,上厕所这些事情都要独立完成。作为家长,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收拾自己的物品、自己穿衣服、吃饭、洗袜子等等。
高靖老师提示家长们要谨记:家长要帮助孩子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家长必须要鼓励孩子。很多时候,不一定是物质奖励,更应注重孩子的精神鼓励,比如在全体家庭成员面前表扬孩子在某方面的改善和进步等。
家长应着重培养学龄前儿童具备“三力”
高靖老师说:“想要让孩子上完整节课,就必须要有专注力,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剥鸡蛋壳,剥红薯皮,剥大蒜,摘豆芽等劳动来培养;想要孩子学习效率高,必须要有良好的自控力,家长可通过和孩子做‘木头人’的游戏来锻炼;又比如:一个孩子把推搡别人当作打招呼的方式,小朋友就觉得是他打了自己,老师了解情况时,推人的孩子由于不会表达自己想和他人交朋友的意图,觉得自己被冤枉了,慢慢的自信心就缺失了。因此,想要孩子顺利融入班集体,必须要有交往力。”
对学龄前儿童应具备那些能力?高靖老师为家长提供了很详细的说明:五六岁的小朋友应该能自己穿衣服、进餐;会使用文明用语;能掌握正确的握笔书写姿势,能画出许多形状;能用各种形状的材料拼图;能把各种各样的物体分类,按要求为物体排序;能把时间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9点了,该睡觉啦”;能辨认人民币;有坚持阅读的习惯;能接电话,并能正确转告简短的口信;懂得自我保护,有一两个要好的伙伴;能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喜欢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能关心他人,有同情心;爱护小动物;相比过去,有更强的自我约束能力,情绪大起大落的情况减少。